□肖淑玲
研究性教學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肖淑玲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介紹了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六種方式:課堂討論、課堂辯論、課堂演講、課堂匯報、課后交流、學生主講,對開展研究型教學提出了幾點思考意見。
研究性教學;實踐;思考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稱“基礎”課),是一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加強自我修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傳統的講授法難以實現教學目標。2012年,“基礎”課作為我校研究性教學的試點課程,在全校范圍內進行研究性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內涵
研究性教學是一個將理論付諸實踐的過程,是在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基礎上融合了教學和研究的基本原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教學活動過程。研究性教學主張教師把課堂教學與自己在學科研究中所獲得的思維方法、學術成果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相關課程內容進行研究探索,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實效性。研究性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基本特征
研究性教學從社會建構主義為核心的現代教學理論發展而來。社會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生成并不是單純的個人事件,而是利用相互間心靈的交流建構知識。
(1)教學目標多元性。研究性教學讓學生選擇與自己感興趣的專題進行探索研究,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從而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合作,增強責任意識。研究性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即使相同的問題,由于對象不相同、探索問題的方式方法不同,得到的觀點也不完成相同,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教學內容創造性。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興趣和課程內容設置專題,讓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專題可以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也可以是課程中一些的重大理論問題。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來說,研究型教學的由于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教師更應該強化知識的生成過程和應用過程,所以研究型教學具有明顯的創造性。
(3)教學組織靈活性。首先,研究型教學改變傳統教師唱獨角戲的教學模式,使用形式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個體研究、小組研究和群體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學生既是研究者又是學習者。其次,研究型教學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教師和學生根據專題的內容,把圖書館、實訓室甚至網絡等作為教學場地,實現了學習、生活和研究的結合。
(4)教學評價過程性。研究型教學在關注學生的共性同時,也注重學生個性生成。不僅全程監控整個學習過程,而且對學生進行激勵、引導、啟發和指導,實現階段評價和全過程評價相結合。
1.開展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討論幫助學生交流思想、增進友誼,以便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在“基礎”課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的專題內容,選定不同的討論題目,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討論。討論之前先告訴學生討論的內容,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討論課以寢室(8人左右)為單位進行,由學生自己主持,教師以普通一員參與討論,并在每個討論題結束之后予以簡短點評。討論課成績由學生、老師共同評定,占平時成績的25%。通過課堂討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2.開展課堂辯論,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課堂辯論能夠幫助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增強學習的動力。根據課程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的內容,設計了一個“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辯論專題。辯論按照正規辯論賽的程序進行,但整個辯論的重點是自由辯論環節,這個環節不局限于四個辯手,而是所有學生共同參與。通過辯論,學生認識到抑惡揚善對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從而體會到人生的價值,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3.進行課堂演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堂演講能調動學生的激情,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因此對于倡導性、培養情感的專題,可以采用演講的方法。如“日月每從肩上過——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這一專題就可以采用演講的方法,結合“忠、孝、節、義、禮、智、信”等優良道德傳統和社會實際,開展演講。通過演講,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對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
4.進行課堂匯報,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這是研究性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具體的做法是將全班學生進行分組,以寢室為單位,每組6~8人,每個小組根據學生的專業和課程內容,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確定研究的題目。要求學生廣泛收集資料,深入研究,最后由小組負責人在課堂上匯報小組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心得體會。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研究的意識和能力,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5.進行課后交流,增進師生友誼
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和誠懇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交流,這種方式能夠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師生友誼。交流以學生的傾訴為主。學生的傾訴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短信,也可以是電子郵件、QQ、微信以及當面個別交流等。通過交流,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問題的實質,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6.由學生小組主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每個學期初,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1~2專題,由學生毛遂自薦承擔專題的教學任務。主講人由2~5人組成,每個人不同分工,查找資料,寫出詳細的教案。教案必須經教師修改后才能做成課件。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師范素質,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1.研究性教學適合于所有課程
研究性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用批判的態度繼承,用創新的精神學習,樹立為創新而繼承、為創新而學習的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性教學只是課程教學的一種模式和方法,而不是目的,更側重于過程而不是結果。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或教學方法,適合于所有課程,無論是基礎課、專業基礎課,還是公共課。
2.研究性教學適合于所有類型的學校
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或教學方法,無論是重點本科院校,還是地方本科院校,都可以采用。作為地方本科院校,研究性教學可以采用討論、辯論、演講、學生主講等形式,也可以采用社會調查、布置研究項目提交研究成果等方法。因此,研究性教學不是研究型大學本科教學的專利,而是適用于所有的學校。
3.研究性教學應當逐步規范化
我校已開展兩輪研究性教學試點課程工作,結果表明,研究性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效果明顯。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很多課程的研究性教學還只是主持這個項目教師的個人行為,尚未大面積推廣;現有的課程評價體系也不利于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目前的課程考試制度無法調動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還有,教學管理體系和制度與研究性教學的宗旨不相適應。因此要求學校教學管理部門進行相應的改革,使研究型教學模式逐步規范化,發揮研究性教學應有的作用。
4.研究性教學要求教師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研究性教學不是傳授現有的書本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首先,如果教師沒有研究的經歷,就無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其次,研究性教學的內容是開放的,不是固定的書本知識,而是生成性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站在知識的前沿,用自身的研究成果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做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1]林海,李虹,袁建美,等.大學研究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1).
[2]鄭倫楚,徐曉軍.論高校研究型教學的階段性模式與深度推進策策略[J].中國大學教學,2011,(2).
[3]范群成,徐彤,席生岐,王豫躍.研究型教學在“材料科學基礎”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2,(8).
(編輯:郝 嬋)
G642
A
1671-0568(2016)20-0095-02
肖淑玲,法學碩士,湖南懷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理論課教學和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