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琳(西南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
淺析美國傳播學慕課“用新聞推動社會變革”的教學模式
李曉琳
(西南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摘 要:本文以慕課“用新聞推動社會變革”為研究對象,從edX平臺運用、互動性實現以及教學內容3個方面分析該課程教學模式的特點,并為傳播學慕課課程的教學設計提供相關經驗與啟示。
關鍵詞:傳播學;慕課;用新聞推動社會變革;教學模式
edX平臺的傳播學類入門課程“用新聞推動社會變革”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設,課程總時長為6個星期。該課的教學目標是使社會各界人士學會使用新聞和媒體這一工具來推動社會變革;使參與課程者本身成為有效的社會變革推動者;使學生的新聞作品能夠為社會問題提供積極的解決方案。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圍繞新聞學技巧和兒童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基于方案的新聞”的寫作方法。該課程主要教學活動有觀看教學視頻、閱讀(網頁或PDF)、補充材料(訪談,文本資料,視頻或音頻資料)、論壇交流等。該課程的考核目標是學員在期末提交一篇完整的新聞報道。[1]
該慕課自2013年開設以來,因優秀的教學內容和良好的效果收到了廣泛好評,很快成為同類傳播學慕課課程中的佼佼者,尤其是該課程的教學模式獨具特色,具有十分鮮明的創新性和引領性,對于傳播學慕課課程乃至實體課程的未來發展都有很強的借鑒和啟發意義,因而選取此門課程作為研究對象。
(一)edX平臺的運用
“用新聞推動社會變革”是基于edX慕課平臺的一門課程。edX平臺是一個大規模的免費在線學習網站,由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聯合創辦于2012年。
edX平臺對其慕課課程模式的設計上有如下特點[2]:教學資源由教學進度安排和教學課件等組成,有些還提供了在線測試、課后作業、在線問題、虛擬實驗、電子教材、演示動畫、講座視頻等豐富的補充內容。edX的慕課課程在這些靜態教學資源的基礎上,設計了交互支持等教學活動,使學習者通過學習資源的使用和學習活動的參與,促進有效學習的發生。針對交流與討論,edX提供了在線討論、維基百科等板塊進行協作解決。同時,課程中一般嵌入谷歌+、臉書、人人、微博等流行的社交軟件端口,學習者可以方便地加入基于這些社交軟件的學習社群。
雖然edX平臺為線上課程教學提供的框架相對合理,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慕課的開課教授丹尼爾·亨佩爾認為,該平臺的討論區的建設仍有限制:學員對于他人的貼文無法編輯修改以達到有效交互的目的。而在線辦公軟件“谷歌辦公”就有相應的功能:將文檔上傳至云端后,多名用戶可以同時在線更改文件,并可以實時看到其他成員所做的編輯,這樣方便多名參與者進行實時協作。另外,由于edX平臺的課程視頻是按授課者提供的教學內容進行分類的,在這門課程中,新聞學、兒童福利、公共政策這3項主要授課內容的僵硬分類使學員無法形成一個框架式的線性知識結構,同時授課重點無法突出,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性弱化。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亨佩爾教授更多地采用了除edX平臺上討論區以外的其他交互方式,如采用谷歌群聊(一個全平臺的文字、視頻聊天系統,支持多人視頻群聊,廣泛應用于工作視頻會議、遠程教學等)組織定期群聊。而在課程內容結構方面,亨佩爾教授增加了新聞學知識的比重,將新聞學視為一個基礎性工具貫穿教學內容始終,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增強課程主要內容的聯系性,如通過補充新聞報道材料和作品,使學生對學習目標以及新聞學技巧運用有一個宏觀的認識。
(二)互動性的實現
這門課程的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授課團隊對互動性尤為重視,并采取了很多的方法保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實現。
1.在課程進行中,主要授課者都要參與互動。主講教授丹尼爾·亨佩爾的主要工作有管理討論區、建立谷歌群聊、協助學生作品的發表。而助教在教學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工作包括回復學生的貼文、作業、問題等,多通過討論面板和郵件的形式,并為學生的新聞作品制作提供相關幫助。每一位學員的貼文和郵件幾乎都能得到授課團隊的回應。
2.鼓勵學員之間的交流討論。授課團隊在課程要求中多次鼓勵學生互相查看對方的貼文和作品,并鼓勵他們運用其他社交媒體進行交流討論,甚至有條件的學員可以組成線下討論小組。
3.交互性方面仍有進一步改進空間。亨佩爾教授認為,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中,可以在學生的課程參與性方面進行改進,如開發交互式的信息圖表或者模擬等。另外,可以設置專職人員來管理交互性工作,如在線辦公室時間等。
(三)教學內容
1.教學目標。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學理論將教學目標分為3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其中,情感領域的情感目標指的是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接受、反應、價值評價、內容內化、形成品格和價值觀等一系列目標的實現。[3]情感目標的實現對于保證慕課教學效果十分重要。在這門課程中,授課者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就將如何保持學生參與度納入考慮范圍,如給學生的文章提供線上發表機會就是一個很好的激勵因素。另外,課程設計者將連貫性的問題嵌入教學內容中,使學生的思考可以延續下去。這些方法較好地確保了課程情感目標的實現,這有助于保持學生參與度,降低輟學率。
2.課程內容與方法。由于該課程是從線下實體課程發展而來的,將線下教授的內容轉移到線上教學也是一種挑戰。相比線上課程,線下課程能夠更好地拓展內容的深度和寬度,以及實現很好的互動性。在實體課程中,授課者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各個學院的資深教授請來做20分鐘左右的演講,之后由授課教師向教授進行提問,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對于這樣的課堂內容的線上轉換,授課教師將
各學院教授請到錄影棚里進行訪談式授課,這也是慕課常用的一種授課形式。在這一過程中,授課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來確保內容的深度和難度的適中,使內容符合線上教學規律。同時,提問的方式也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剖析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發。而訪談式的授課形式仍然有改進的空間,如利用技術手段進行直播式的討論,即時互動,這樣授課者可以及時回答學生的疑問,將學生代入討論的情境中來,實現更接近實體課程的課堂體驗。
3.作業與考核。本課程的課程設計者在開設慕課課程之前,先行開設了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作為大規模在線課程的試驗性階段,以便在線下課程向線上轉換過程中調整課程安排,適應線上特點,這一點在作業與考核方面尤其得到了體現。
該課程的線下課程作業與考核要求是完成4篇采訪文章,文章的主題分別是:基于政策的新聞故事、基于研究的新聞故事、基于敘事的新聞故事和將以上三者結合在一起的新聞故事。而在之后的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中,授課者發現布置的3篇新聞寫作作業對于學生而言仍然過多,學生的作業質量差、完成情況不好。因而在后期的慕課設計中,課程設計者將作業與考核內容縮減為1篇新聞采訪寫作,并輔以其他自我評價的考核方式。通過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來進行實驗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作為過渡階段和試驗階段課程,它可以很好地平衡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之間的關系,使課程更加適合線上教學模式。
總體而言,“用新聞推動社會變革”這門慕課形成了一個將edX平臺上的教學內容、谷歌群聊、臉書、推特、維基百科、線下實體課程支持、社會變革的編年史在線期刊等部分有機結合起來的完整的課程系統,其教學模式在各方面都較具創新性。
“用新聞推動社會變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順應了線上教學的特點,使線上教學的效果能夠得到較好的實現。同時,授課者也提出了對課程改進以及線上教學的相關建議,對未來傳播學慕課課程的制作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示:
第一,在充分利用慕課平臺的同時,課程設計者也應清楚地看到各個平臺的弊端,結合平臺的利弊和特點進行合理的課程設計。
第二,互動性的實現對于慕課而言十分重要。課程設計者應重視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實現,利用技術手段和線上資源,最大化模擬實體課程的課堂氛圍。
第三,慕課的教學目標設置要注重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進行情感目標設置,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信心,有效降低慕課的輟學率,提高參與度。
第四,課程內容從線下轉換到線上需要精心設計,要在充分了解慕課特點和學生心理的基礎上進行轉換,使課程核心內容得到充分展現。
第五,在開設一門慕課之前,可以先行開設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作為試驗階段的課程,衡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在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基礎上進行慕課的設計將更加容易,也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用新聞推動社會變革課程主頁面[EB/OL] . https://www. edx.org/course/journalism-social-change-uc-berkeleyxj4sc101x-0.
[2] 曹云云.國外優質大學在線課程運營與特征研究——基于edX平臺的MOOCs課程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4 (09):86-93.
[3]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47-284.
作者簡介:李曉琳(1994—),女,遼寧本溪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傳播系2013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新媒體與慕課。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四川省科研創新訓練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中美傳播學慕課課程發展現狀比較研究——以兩國八所名校為例,項目編號:2015145,立項者:李曉琳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