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莊(衡陽師范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
技術邏輯的強化與新聞教育的應對
鄧 莊
(衡陽師范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摘 要:移動互聯網等傳播新技術為新聞業帶來了全面性與顛覆性的影響,將傳統新聞學重視內容的理念轉變為“技術偏向”的知行合一,新聞院系必須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培養目標、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變革,以回應傳播技術迅猛發展和業界需求的變化。
關鍵詞:傳播技術;新聞教育;新媒體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衡陽師范學院教研課題“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JYKT201501)的成果
互聯網正在廣泛深入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改變著社會的存在和運行方式。尤其在新聞傳播領域,網絡技術深刻地改變了其原有的傳播方式、方法與趨向,成為公共信息傳播的基礎表達結構。可穿戴設備、物聯網、傳感技術等作用于信息的采集、加工與應用,大數據在移動媒體的內容生產、關系挖掘和服務創新方面扮演著更基礎的角色。因此,技術在新聞業已經成為傳播內容的基礎表達邏輯,是新聞生產的核心能力,是創新的核心。在這一趨勢下,傳統新聞學重視內容的理念正在轉變為“技術偏向”的知行合一,中國新聞教育面臨著信息傳播技術迅猛發展帶來的巨大沖擊。
事實上,從數百年的傳播史來看,新聞事業的發展始終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變革,這已經成為一條基本規律。從印刷技術的改進,到電話、電報與傳真機的應用,再到廣播、電視技術的推廣,互聯網的誕生,信息傳播技術的升級推動新聞事業的變革,而新聞事業的變革又推動著新聞教育的改革,三者構成了一個協同的連鎖反應過程。
18~19世紀,攝影術、電報、電話、郵政物流等的推廣與應用推動了報業的勃興,以至于20世紀初誕生的新聞教育就是以為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培養記者為唯一培養目標。20世紀,收音機、電視、電腦、移動電話、電子郵件等的陸續發明,將新聞事業帶入了電子時代,新聞教育開始面對不同的媒介分類培養人才,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網絡新聞學、廣告學、傳播學等專業和方向不斷從中細分出來。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等傳播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融合,搜索引擎、即時性通訊工具、社交網絡、移動網絡和移動新媒體等重塑著當代傳媒事業的媒介形態,給新聞事業帶來了全局性的影響與顛覆性的沖擊,也必然對新聞傳播教育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從20世紀初以來,新聞是人文社科諸領域中少數幾個技術變革能對其產生全局性影響的學科。每一次重大傳播技術的誕生與應用,一定會打破現有新聞傳播產業的格局,引起新聞傳播事業的巨變,促使新聞業界重新思考新聞定義,并對媒體運行方式與制作流程進行調整,從而引發教育界對一系列現象與問題的反思,對原有的新聞傳播教育進行改革與調整。
新聞傳播的發展變遷與信息技術的更新升級密不可分,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規律。無論是在平面媒體還是廣播電視媒體工作,都需要掌握一些如攝影攝像、報紙雜志排版、音頻錄制、視頻剪輯等具體的操作技能。隨著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迅速到來,各種新型網站和移動媒體大量涌現,需要一大批掌握新媒體技術的傳播人才。熟練掌握大數據的挖掘和運用、多媒體信息加工、社交媒體和移動終端的運用、網頁制作、信息圖表制作、簡單編程等新媒體技術,已經成為新聞院校畢業生在職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重要手段。
高鋼認為,新聞教育改革需要考慮3個方向性融合——與新聞實踐的融合、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與國際社會的融合。為此,要建造起與技術界進行能量交換的通道,建設跨媒體、可融合的實驗教學平臺,吸收具備技術背景的教師充實師資隊伍。[1]有一種觀點認為,技術只是一種形而下的“術”,新聞院系學生更應該掌握形而上的“道”。彭蘭認為,技術是“術”,還是“道”,因為技術是一種思維方法的訓練,有助于推動視野的開闊,同時讓學新聞的人懂技術,是團隊合作、新聞創新的基礎。
國內外新聞院校已經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培養目標、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很多變革,回應了傳播技術迅猛發展和業界需求的變化。
《美國新聞評論》調查了美國15家頂級新聞學院,結果表明,這些新聞學院為適應新聞業的迅速發展,在近10年來對教學大綱做了大幅修訂,增加了很多業界急需的課程,包括社交媒體新聞學、數字受眾分析,大數據新聞學、計算機編程,甚至無人機、谷歌眼鏡等最新技術的應用等。[2]而美國一項對2014年新聞招聘的人力資源調查顯示,運用社交網絡獲取新聞,利用數據挖掘技術獲取信息,跨平臺處理音視頻和各種軟件以及新聞報道能力是最被期待的4種新聞從業技能。由此可以看出,近年來美國新聞學院的課程改革,強調和突出了大數據應用、計算機編程和新的信息技術設備應用等技術類課程,技術含量大大提升了,而且符合業界的需求。
為提升學生的技術素養,一些高等院校打破學科內和學科外的雙重壁壘,加大了新聞傳播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探索,如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大力開展“學科交叉”、“文工交叉”等融合實踐,既包括了文理科大平臺的交叉,也包括了專業課程之間核心課程的交叉。學習并掌握知行合一的復合型技能,造就了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不可取代性。[3]
鑒于媒體融合對新聞學的根本性挑戰,有的高校加大了媒體融合技術在教學內容中的比例,借助新技術來改善教學方法,尤其是適應產業發展潮流,提升了數字媒體課程的地位。例如,中國人民大學針對新聞編輯課這一傳統業務課程進行改革,建構新的新聞編輯課群,包括新聞編輯、信息圖表編輯、多媒體編輯制作(工作坊)、數據新聞基礎共四門課,其中大幅增加了數字媒體的內容。還有高校在實驗教學流程中引入融合型教學設計,針對可搜索、可瀏覽、可鏈接、可交際的網絡信息特點,讓學生們通過學習和運用各種不同的技能,來熟練制作一個完整的新媒體產品或獨立完成一個新媒體項目,以適應媒介融合影響下的新聞實踐業態。
當然,在新聞教育中強化技術仍然會碰到很多問題和挑戰。例如,過度追求技術時尚和“內容為王”的新聞本質形成了對沖,導致了明顯的工具主義和視覺中心主義,忽略了新聞傳播的本義。技術帶來的挑戰使得當代新聞教育正在遭遇一系列合法性危機,包括專業危機(新聞院校的信息傳播技術與能力的匱乏)、代際危機(作為數字時代原住民的學生對技術的熟悉與作為數字時代移民的教師對技術生疏之間的矛盾)、方法論危機(文科背景的老師如何傳授新傳播技術)等,這些問題都對新聞院校提出了嚴峻挑戰。[4]
面對信息技術的挑戰,培養擁有技術背景的跨學科教師是重要的方向,但這是一個長期建設的人才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面對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有的新聞院校通過由不同專業的教師組建團隊來合作完成相關課程,這是一個可行策略。例如,可以設計一個網絡專題報道的任務,圍繞著這樣一個具體任務,新聞業務老師可以教授專題的選題策劃、新聞采寫編輯,技術類課程的老師可以圍繞網頁制作等來上課,而表現藝術類課程的老師則從專題的表現形式來進行教學。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掌握業界實踐技能,又能讓不同學科的教師找到與其他學科對話、結合的途徑。
技術在新聞業已經成為傳播內容的基礎表達邏輯,是新聞生產的核心能力,是新聞創新的核心。面對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與巨大沖擊,新聞傳播教育需要的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調整與改變,更是人才培養目標、價值傾向等教育理念的調整與升級,即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以適應未來的新聞傳播業態。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提出了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既具有全媒體理念與技能,又具有跨學科理論與知識背景的專家型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使學生既能順應媒體融合趨勢,熟練掌握傳播新技術,又能用專家的眼光識別新聞線索、闡釋客觀事實、探究新聞事件。這一培養目標分別從技術和內容兩個層面來闡明未來新聞傳播工作者的必備素養。[4]
國內有的二本院校提出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的“復合性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而不是原來的“高級專門人才”,因為“高級專門人才”的提法已經不適應媒體邊界日益模糊的媒介融合環境。也有專家建議地方教學型本科院校廣電專業應定位為培養“一專多能”的“大傳媒應用型人才”,即培養以廣電技能為核心,并具備傳媒意識、多媒體信息整合能力、宣傳策劃能力的應用型甚至技能型傳媒人才。[5]從中看出,這些培養目標必須以掌握一定的技術作為支撐。應該說,這些新聞院校確立的以新技術為核心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從總體上契合了傳播技術變革和媒介融合趨勢的時代要求。
參考文獻:
[1] 高鋼.中國新聞教育改革的三個方向性融合[J] .中國記者,2009(3):38-40.
[2] 曹素妨.新媒體改造傳統媒體的趨勢不可阻擋[J] .中國傳媒科技,2015(7):31-35.
[3] 李建新.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變化與新應對[J] .新聞大學,2015(3):141-145.
[4] 鄭廣嘉.傳播教育的當下與未來——“新媒體時代傳播教育的困境與創新”研討會綜述[J] .新聞記者,2015(6):85-89.
[5] 徐尚青.傳播科技變化與廣播電視新聞學教育的應變——以地方教學型高校為例[J] .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2):75-7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