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鄭州人民廣播電臺,河南 鄭州 450000)
?
網絡語言在廣播節目中的運用
張 瑜
(鄭州人民廣播電臺,河南 鄭州 450000)
摘 要:廣播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不像報紙、電視等媒體具有真實的形態,而是以語言魅力來打動聽眾。因此,一檔廣播節目的好壞,根本上取決于節目主持人的語言使用與語言協調能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網絡語言逐漸成為人們日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廣播節目中,合理利用網絡語言往往能夠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關鍵詞:網絡語言;廣播節目;運用
網絡語言是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衍變而來的一種新的語言形式,具有通俗易懂、平民化、大眾化等特點,利用網絡快速傳播的優勢,網絡語言往往能夠實現快速、大范圍的推廣,進而被大眾所熟知。在一定的場合使用網絡語言,常常會讓人有親切的感覺。因此,在傳統廣播節目中,合理利用網絡語言進行傳播活動,能夠有效地提高廣播的傳播效益。
(一)依據國家相關政策,選用網絡語言精華部分
網絡語言良莠不齊,在實際使用中,要選用積極向上的網絡語言。由于我國熱衷于使用網絡語言的大多數是現代青年,這能彰顯年輕人不同的思維習慣,同時體現文化的多樣性,因此國家法律對網絡語言也采取寬容的態度,但是對能夠產生較大輿論沖突的網絡語言卻有明文規定。在實際的廣播節目中,要根據自身需要選用合適的網絡語言,取其精華,提高廣播媒體的傳播效益。
(二)根據網絡語言特點,在節目中靈活應用網絡語言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廣播節目的語言形式通常被廣大民眾效仿,因此廣播媒體必須明確自己的責任,意識到錯誤的語言形式對民眾思想的不良影響。在具體的廣播主持工作中,為了提高節目的傳播效益,要在既能保證網絡語言不被濫用,又能提高廣播信息傳播效益的基礎上選用合適的網絡語言,做到靈活運用。尤其是在一些較嚴肅的政治節目與法制節目中,要禁止使用一些詞匯不穩定、詞意多樣的網絡詞語,可以使用國家語言委員會許可的網絡用詞。
(三)提高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專業素質
主持人是廣播節目的靈魂,主持人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廣播節目的傳播效果。因此,各廣播媒體節目主持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自覺約束與控制言行,提高辨別網絡用詞的能力,培養高度的語言意識與責任感,構筑良好的輿論環境,使節目收視率達到最佳效果。
(一)利用網絡語言使表達方式變得新穎
語言形式是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的,這也是語言創新必要的環境。在現代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自媒體強大的語言互動功能使得人們溝通交流更加便捷,人們為了簡化語言,常常會創新地將傳統語言進行轉變,比如“886”代表的是“拜拜了”,“童鞋”代表的是“同學”,“666”代表的是“表現好,值得表揚”。這些通俗大眾化的語言是網絡語言的一種形式,在實際廣播節目中,可以合理利用這些網絡用詞,比如在廣播開頭,可以使用“各位童鞋晚上好”,這樣能夠拉近節目與聽眾之間的距離。語言創新使用作為推動廣播進步的重要方式,是廣播語言生命力的表現,因此,要合理使用網絡語言,使廣播節目更加新穎化,符合現代聽眾的需求。
(二)利用網絡語言來表達情感
廣播不同于電視媒體,主持人通過聲音來進行傳播,在情感表達上不能做到與電視媒體一樣聲情并茂,網絡語言則能夠讓廣播節目主持人用來表達自身情感,比如網絡用語中的“囧”字,就能表達豐富的情感,可以使用在表達心情煩躁、諸事不順、處境尷尬等方面,廣播節目主持人在具體應用中,利用“囧”來表達自身情感。
(三)利用網絡語言來反映社會熱點
廣播節目適合各階層人次收聽,其內容形式活潑,涵蓋新聞、體育、音樂、文化等諸多方面,并且廣播經常會播報一些社會熱點話題,如體育新聞。在播報這些新聞時,通常的語言形式常給人千篇一律的感受,并不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而使用網絡語言則能讓人眼前一亮,如我國國家隊在某次比賽中戰勝了其他國家球隊,可以使用“給力”這一網絡用詞,來表達對此次國家隊表現的肯定。這種網絡語言表達形式,往往會一下子被聽眾所接受,獲得感同身受的體驗。另外,在一些語言過于復雜,主持人難以表達具體語義時,可以選擇合適的網絡語言來進行表達,比如“浮云”與“菜鳥”分別表現的是“無所謂”與“差勁的對手”,如果使用后者,顯然不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四)利用網絡語言詼諧的風格,方便傳情達意
網絡語言的很多詞語往往具有詼諧性,不僅能從側面反映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還能反映人民群眾的智慧,比如“泥垢了”、“打醬油”、“腫么了”等。在廣播節目中,根據節目實際需求適當使用這類網絡語言,不僅是時尚的象征,也能有效提高廣播節目的收聽率。
如“樂活”一詞,樂活生活、洛哈思主義、樂活,是一個西方傳來的新興生活形態族群,由音譯LOHAS而來,LOHAS是英語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意為以健康及自給自足的形態過生活。樂活族的愛健康、地球的可持續性的生活方式席卷歐美日,滲透全球。“樂活族”這群人是樂觀、包容的,他們通過消費、透過生活,支持環保、做好事,自我感覺好;他們身心健康,每個人也變得越來越靚麗、有活力。這個過程就是:Dogood、Feelgood、Lookgood(做好事,心情好,有活力)。在周圍,漸漸地已然出現一些手工雜貨店,其店強調的是“非大量制造”、“多樣性”和“環保”。據一位小店主說,“我們不是單純在賣產品,而是在經營人與人之間日常生活的情感。”
網絡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對現代漢語進行了補充與發展,對現代傳統廣播媒體發展也起著推動作用,因此,在實際傳播工作中,要合理使用網絡語言,規范網絡語言用詞環境,才能達到為廣播節目錦上添花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黃婧.網絡語言在廣播電視媒體中的規范使用[J].青年記者,2015(15):50-51.
[2] 王海生.網絡語言對廣播電視語言的影響[J].中國傳媒科技,2013(20):16.
[3] 徐益.從網絡語言看廣播電視節目用語規范化[J].新聞世界,2014(11):37-38.
[4] 王海燕.淺議網絡語言對廣播電視語言的影響[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10):53-54.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0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