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竟波
(甘肅省文縣第三中學 甘肅 746409)
?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毛竟波
(甘肅省文縣第三中學 甘肅 746409)
摘 要:中學語文教材是豐富情感傳播的載體。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既有主觀必要性,又有客觀可行性。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有效的情感教育,不僅可以融洽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對語文教學的興趣,而且可以將學生帶入課本所設定的情感境界中,讓教師通過挖掘教材內涵陶冶學生情操。
關鍵詞:中學語文 教學 情感教育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別林斯基說:“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規定:“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語文教學過程,既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認知過程,又是一個“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走向正途”的情感過程。語文教學應把認知教育和情感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引起共鳴,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以及人格特征,真正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整個體,達到教書育人之目的。
情感教育即情感領域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情感領域發生積極的變化,產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領域的過程。情感教育是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為目標。語文是人文類的基礎課程,肩負發展和培養學生情意的獨特使命,語文教材本身就是豐富的情感傳播的載體,在進行語文知識教學的同時,必然要進行情感的傳遞和情感的教育。
課堂上,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課不能是一種簡單的灌輸,而應該建立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真正做到理中蘊情,通情達理。
語文課堂上,教師的傾情投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學導語的設計要立足于以情動人,使學生緣情而入文,披文以人情。好的開頭等于成功了一半,引語飽蘸著豐富的感情,是感動人心的重要手段。二是教師要注意通過語言來調控課堂情感氛圍。語文教師的語言應當規范、鮮明、洗練、準確、形象、生動、流暢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受其感染,受其熏陶。語文教師只有自己有較好的語言基本功和豐富的情感,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消除學生的學習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心智活動,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問題,并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三是要融洽師生關系。如果師生關系融洽、和諧,則會有助于教學;相反,則會消極地影響教學。教師對學生充滿尊重、關心和期待,以一顆愛心去包容學生,學生也會給教師以相應、積極的情感回報。當這種情感達到一定程度時,會產生情感的遷移,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促進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和諧的課堂氣氛,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思維。
1.以理激情
情感是以認識為前提的,只有事物被感知過,才能對這一事物產生一定的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于運用講解的方法,講清與文章有關的背景、故事,引領學生認清事物的涵義、功用,豐富學生的認識,達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
2.想象入情
教師引領學生感知描述性的優美語言時,學生會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像過電影一般,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透過語言文字領略作者是如何表情達意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品味作者描寫的內容,展開想象,感受白楊樹的正直、倔強、不折不撓、力爭上游的雄偉氣魄,從而領悟其神美。
3.讀中悟情
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體驗文章的優美滋味。教師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要注意指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字、詞、句進行朗讀,以體悟其情韻。
4.設境生情
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課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學習中身臨其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教師應該引領學生進入文本描寫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生情的目的。
1.激發策略
主要的目的是喚醒。讓學生意識到在世間是有真實的情感存在的。從而讓學生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看世界。這就需要教師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營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觸發、引起或喚醒學生的某種情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閱讀活動中。緣境人情是該策略的核心,也是實施這一策略的關鍵。因為情感具有情境性特征。激發策略正是依據情感的情境性特征和感染性特征而設計的。
2.體驗策略
重在讓學生展開情感過程、體味情感并使情感得以陶冶的一種情感教育策略。亦即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多種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投入到文本世界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感染和陶冶。學生的自主參與是體驗策略的核心。讓學生參于其中的體驗就成為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情感教育策略,尤其是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可以說,文本就是一種生命體驗的載體,一個文本就是一個情感世界、生命世界。其次。這是由體驗的自身規定性所決定的。
3.抒情策略
指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言語、文字等手段使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得以外化和遷移。因為閱讀過程本是閱讀吸收和閱讀表達相統一的過程,是內化與外化的全程閱讀。情感教育不能止于閱讀過程中情感的由外而內的吸收,還必須有情感由內而外的抒發;不能止于人情得意,還要使學生的情感借外物以遷移,使情感言語化、實踐化。遷移外化是抒情策略的核心。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教
育的這三種策略,基本依循了情感的運動軌跡,也大致符合語文閱讀教學由整體感知到具體理解再到整體認知的規律。如果說情感激發策略重在以具體的感知喚起學生的情感,那么,體驗策略是閱讀主體間的情感交流與融合,是情感的展開與深化。而抒情策略則重在以情感表達使學生的情感得以鞏固和拓展。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純真感情的熏陶,對學生的個性、品性、做人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而忽視這些,不但會影響孩子的語文學習,還會造成情感教育的嚴重缺失。最后愿語文課堂多一些情感的亮色,還語文教學一大本色。讓學生在學習中陶冶情操,滋潤心靈健全人格,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高素質的人才,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