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
?
綜合實踐活動有效性探究
□陳偉
【摘要】在這一輪新課改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大放光彩。它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讓學生走出了課堂,走進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最為顯著的特點,教師有效引導將幫助學生克服課程開展中遇到的困難,變傳統教學中被動接受為主動實踐,為學生指引一條便于探索的路,切實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新理念、新思想。
【關鍵詞】新課改;綜合實踐活動;有效性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大放光彩,它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最為顯著的特點,此時教師已不再是單一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那么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中怎樣發揮引導作用,如何進行引導,引導哪些方面,成了一線教師的一大困惑。引導得多了,成了包辦代替;引導得少了,學生的研究和探討又不到位。筆者深深地感受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需要教師的引導,更需要教師有效地為學生指引一條便于探索的路。那么,如何讓教師的引導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更有效呢?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的引導不同于傳統教學那樣完全由教師主宰,而是要求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自身學習發展,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自然生成,那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
去年我們開展的《醫療廢棄物處理的調查與研究》綜合實踐活動,同學們通過上網收集、查閱書籍了解到了許多關于醫療廢棄物的知識和信息,了解到了廢棄物分類處理的流程。在該活動階段性成果展示時,同學們紛紛把自己的見聞與大家交流,但僅僅照本宣科的朗讀資料,言辭激烈的控訴醫療廢棄物污染,并不是我所希望的,更不是開展該實踐活動的目的。
于是,我及時引導:“同學們,你們的資料很豐富,你們的情感也很真切。但,是不是僅僅停留在這里就行了呢?”同學們頓時安靜下來。“現狀已是如此,一味的抱怨、憤怒解決不了問題。對于這個活動我們可以再深入進行,為什么人們沒有關心醫院醫療廢棄物的處理?同學們,通過你們的資料收集,談到了許多關于醫療廢棄物污染的知識,那能不能把知識進行一下遷移,對于我們區的醫院廢棄物現狀進行深入研究呢?”陷入沉思的同學們,似乎茅塞頓開!有的說:“我在資料上看到有的醫院將注射器賣給商人,商人再賣給鄉村醫療所,造成病毒的再次傳播,不知道我們青山區有沒有這種現象?”有的說:“我在科幻電影電影里看到病毒通過醫院的空氣系統迅速傳播,形成大面積流行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事后,同學們又到三家大型醫院,了解到醫院的污水處理系統已經全部建成,醫院有專門的醫療廢棄物中轉站,每個注射器針頭都要折斷銷毀……同學們還通過環保知識問卷調查表分析,發現居民的環保意識不強,環保知識不夠,又開展了發放“環保倡議書”活動!
適時地引導學生深入研究,讓同學們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甚至有能力解決問題才是實踐活動的真正意圖。
研究表明,不同心理特點的學生心理需要各不相同,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接受能力客觀上存在差異,引導的程度也應有別。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和能力水平較低的“學困生”要采用個別輔導、引導模仿到主動,逐步進行探究學習。對于性格外向的同學,可以進行面向全體的“公眾引導”等等。
馬衛同學就是一位成績優異卻性格內向的同學,在綜合實踐課上,成績優秀的他卻當不了活動小組長。記得在進行《緝拿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兇手》時,活動尾聲有一個內容是在校內發放并講解“環保倡議書”時,他就因為自己的膽怯、羞澀,不敢與陌生人交談,他手上的10張“環保倡議書”遲遲不能發放出。這個活動的時間是安排在中午吃完飯后,只見其他活動成員大方地在為其他年級同學講解,而他滿臉通紅,站在校門口,雙腳就像灌了鉛似的猶猶豫豫,邁不開腿。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位位同學他身邊擦肩而過。見此情景,我假裝若無其事地走到他的身旁,對他說:“馬衛,我做你的搭檔怎樣?”他趕緊點點頭,表示同意。“不過,我們要相互配合,我現在負責攔住同學,你負責為這位同學講解‘倡議書’好嗎?”我提議道。他微微皺起眉頭,我趕緊拍拍他的肩膀說:“沒關系的,你就把倡議書讀一下不就行了嗎?我相信你!”聽了我的話,他有些放松,表示同意。于是我們就開始配合起來,我先特意攔住了低年級同學,他第一次講解時還有些緊張,接下來幾次我就故意找了些中、高年級同學,他的表現也越來越放松。我也不時為他豎上大拇指,送上大大的笑臉,感覺他確實由內而外的輕松了。于是,我又對他說:“馬衛,你講解也挺累的,我們的工作換一換。你看,剛才你不是干得挺好的嗎?相信自己,你能行!”后來,我又尋找借口離開,因為我知道只要適度的引導,邁出關鍵的一步,他肯定能較為順暢地完成所有的任務。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和諧的人際交往很重要。而性格不同的學生,表現就不一樣。性格外向、熱情的同學,只要活動需要,與人交流、溝通順利舒暢。而內向、不善言辭的學生,人際交往可能就是“難題”,此時教師適度的心理關懷和輔導就是雪中送炭了!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每時每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的世界如此多彩。”任何一個學生的生活背景都是不同的,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有個性差異。因此,在學生實踐探究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從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做到因人而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注重評價的層次性,實現發展學生個性的良好愿望。
學生自主確定《宇宙的誕生》活動主題,并利用課余時間收集有關宇宙誕生的資料。這堂課主要就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交流過程中,龔婧同學默默地坐在那里,臉上露出尷尬。于是,我請她來匯報。沒想到她剛站起來,就泣不成聲。她告訴大家,她把家里的幾十本課外書都翻遍了,也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料,她很著急,也很難過。這時,我帶頭為她鼓起掌來,贊揚她的誠實,肯定她為學習付出的努力。同時,也讓同學們一起為她想辦法,如果在書本上找不到資料,該怎么辦?同學們紛紛議論:可以上書店、到圖書館、請教家長等。不僅保護了這位同學的學習熱情和自尊心,還巧妙地給剛剛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學生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由于評價的基準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過去,只要努力一下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領略到進步的歡樂,所以特別適合學有困難的學生。因此,不同的學生,得到肯定的努力程度是相似的,但回答的內容是相差較大的,尖子學生可以滔滔不絕說上一段話,學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只說簡單的一、二句,這樣,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立不同的評價標準,促進他們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同時,有助于老師根據學生的發展狀況及時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這種多層評價標準具有特殊的意義,甚至可以改變學生的一生,應該明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嶄新的課程,對于剛剛接觸到這門課程的同學們來說,從活動選題、方案設計、社會調查、寫綜合小論文等等,一切都陌生的,此時教師就應該采用“扶”的方法,一步步引導有時甚至要手把手地教。等學生入了門,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由、自主、創新地實踐活動了。
例如我們學校遷入新址要檢查班級的教室布置,于是我在五年級組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了“班級名片設計”比賽。當時,我設想這個“班級名片設計”活動,應該是比較簡單,無非就是在一張卡片上,寫上班級口號、特長、喜歡的名言等等。等到上課的時候,我就簡單地把要求說了一下,就讓他們自由發揮。哪知道事與愿違,大部分同學不知從何下手。于是,我只得邊講解邊示范制作了一張簡單的“名片”。同學們看了以后,心中有數了。原來“名片就是這個模樣”!但,我有一個要求,我對他們說:“同學們,我的“名片”是最初級的,最簡單的,你的“名片”可不能照抄我的。現代社會是強調個性的,我希望看到你們班個性化的創新設計,大家動動腦筋,在哪些方面可以與眾不同呢?”這時,同學們馬上打開了思路,有的說:“可以采用不同色彩的卡紙來制作。”有的說:“名片的形狀可以各不相同嘛,有的可以正方形,有的可以菱形,有的可以心形等等。”有的還說:“還可以貼上班級合照。”……正是因為這由扶到放的過程,同學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設計了許多富有個性的“班級名片”!
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既要充分尊重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同時也不能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讓我們與學生同行,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道路上攜手共進、快樂成長!
(編輯:趙悅)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7-0129-02
作者簡介:陳偉,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鋼城第二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