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明(廣東省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
“互聯網+”時代下的微課教學有效性探索
——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
陳淑明
(廣東省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
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教育也成為當前熱門領域。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對“互聯網+”微課教育進行了有效探索。
互聯網+;微課教學;有效性;計算機應用基礎
“互聯網+”微課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有著傳統教育所不具有的優勢,比如教學場所無成本化,上課時間自由化,學生年齡無限制等等。本文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提出互聯網+微課教育應注重預習、互動、評論這三個要點,旨在提高教師“互聯網+”微課的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互聯網+”是利用現有的互聯網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傳統的行業進行結合,形成新的領域、新的生態。
“互聯網+”傳統行業不是方法論,而是一種產品形態,它并不是簡單的1+1=2,而是1+1>2,早先已經有了很多的互聯網+傳統行業,比如說支付寶屬于互聯網+銀行,世紀佳緣屬于互聯網+婚姻介紹所,滴滴出行屬于互聯網+交通。這些產品形態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與現實世界相結合,發揚了互聯網信息快速傳播的優點,幫助傳統行業快速蓬勃發展,進而減輕社會負擔,引領互聯網+傳統經濟健康快速成長。
微課教學具有很多優點,比如說授課的時間較短,趣味性較強。每堂課的時間少則幾十秒,多則10分鐘,一個課時只講授一小點知識點,在碎片化的學習過程中注重效率的提高。實驗證明,人的精力有限,每天只有2~4小時注意力會特別集中,微課教育就是抓住這一點,把知識點壓縮在數分鐘內講完,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學習效率提高。微課教育內容短小,針對性強,在授課過程中加入生活元素、情景化、興趣化,使學生興趣大增。
互聯網+微課教學把教學過程搬到了線上,學生通過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移動設備可以隨時隨地觀看,還可以進行重復性播放,快進快退觀看,這樣的自主性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知識的選擇性學習。
1.強調預習的重要性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預習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對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在互聯網+微課時代,預習同樣重要,雖然每堂課的時間很短,但仍然需要給學生指出下堂課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提前預習,保證在下堂課時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比如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講述計算機系統組成課程的同時,要告訴學生下堂課會講述計算機的編碼規則,這樣學生在課下就可以對計算機的編碼規則進行相關了解,當下次上課老師說到編碼規則的相關術語的時候,學生就會很快地理解老師敘述的概念和內容。再比如在計算機的鍵盤操作部分,老師會把鍵盤的四個分區分成4個小課時進行講解,在教學的時候,老師可以在開課時先講述四個分區分別是基本鍵盤區,功能鍵盤區,編輯控制鍵盤區,數字鍵盤和狀態燈區,然后接著講述其中基本鍵盤區,最后告訴學生下堂課學習的是功能鍵盤區,這樣學生每次都可以復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還能預習下中課的知識,這對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2.加強互動
學生作為一個單獨存在的“人”的個體,需要認同感和參與感。互聯網+微課雖然提供了學習的便捷性,但存在著不能面對面互動的缺陷。所以在授課過程中,老師更要注重互動性。比如在講解進制轉換的時候,學生對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只有概念性的理解,沒有感性的認識,如果讓學生只是單純的記憶,達不到教學的最終目的,在這堂課中,老師可以自己作一個小動畫,模擬兩個學生之間打電話,在這個動畫中闡明信息是怎樣轉變,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是怎樣變化的。在課堂的最后,要求學生們用自己理解的方式進行這個概念的闡述,并發表在討論區里。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教學的質量。
3.增加評價點贊單元
互聯網+微課教育的參與人員包括互聯網平臺的提供者、授課教師、學生。為了保證整個平臺的協調發展,不斷進步,就必須加強三方人員的便捷交流。比如說,在平臺上增加“向我們提意見”的途徑,讓教師和學生更便捷地把自己的需求告訴平臺提供者。在課程視頻下增加評論區,強制學生對老師的課程進行評價,這樣的方式剛開始可能會被學生反對,覺得自己看完視頻就完了何必這么麻煩,但從長遠效果看,每個學生的評論不僅是對老師教學水平的評價,還是自我理解程度的表述。老師通過評論區的評論可以修改自己教學方式上的不足,學生通過評論區表達了自己對于課程內容的思考與疑問。這樣,學生和老師通過相互評論點贊的方式進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對于老師和學生是雙方面的提高。平臺提供者通過對評論參與情況,視頻點擊情況等的統計,也能了解老師的教學水平,明白學生的學習需求,就可以根據需求尋找相關學科的教師加入平臺,對學生進行精準化的推送。比如,在計算機應用基礎系列課程中,學生在多媒體技術系列課程下的評論占到總課程評論數的百分之八十,老師視頻最后部分要求學生舉出自己接觸過的多媒體技術。在評論區,學生就踴躍發言,還有的學生在評論區提出自己的疑惑,“為什么我電腦上的RM格式的音樂無法播放?”老師在回復中告訴他讓他復習計算機軟件部分的課程。在這樣的評價點贊過程中,增加了老師和學生的互動,幫助學生解決了疑問,還讓平臺提供者知道了學生喜愛“多媒體技術”這一系列的課程,老師通過平臺的數據統計結果,就會在往后的教學過程中調整教學側重點,平臺提供者也會尋找更多相關的系列課程推送給學生,達到了多方互利共贏的效果。
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們對互聯網+教育越來越認同。本文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對互聯網+微課教育進行了有效探索,提出了重視預習,加強互動,增加評論點贊3個要點,旨在提高互聯網+微課教育的質量,也可以作為其他課程的教學參考。
[1]彭繼順.“互聯網+”時代計算機基礎微課教學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2).
[2]劉磊,龔少卿.“微課”在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應用[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4(11):166.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