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吳義昌
(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研究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
半兒童式思維:小學教師實現高效教學的有效途徑
李滿,吳義昌
(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研究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摘要]小學生正處于人生階段的兒童期,是稚氣十足的學習小主人,他們的思維水平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以抽象思維為主過渡,但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現實中許多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思維過于成人化,導致學生難以消化理解,學習壓力大,無法彰顯學生的生命活力。為了有效促進師生間的互動,使小學教師能夠更好地實現高效教學,全面發展小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教師應順應小學生的天性,從兒童思維的角度與他們進行溝通,運用半兒童式思維進行教學。
[關鍵詞]小學教師半兒童式思維高效教學 小學生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5.017
一、小學課堂教學的成人化現狀剖析
小學教育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小學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整體發展水平,影響到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新課程改革給小學課堂教學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但是受種種因素的影響,課堂教學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改革目標。成人化現象在當前的小學課堂教學中比比皆是。許多小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依然不自覺地從成人的角度出發,想當然地用自身的經驗替代學生的經驗,以自己的思維替代學生的思考,以自己的主觀臆斷猜測學生的認識,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去思考和傳遞知識點,把結果強塞給學生。對于一些重難點也常常是輕描淡寫,順勢帶過,導致學生云里霧里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大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對教材的認識不夠深刻,過度重視教材的教育性,而忽視了教材的趣味性,有些引申過于成人化,常常超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教師預設的生活問題也常常成人化。如一位數學教師在教學《乘車》一課時,盡管例舉生活中的“出租車”問題,但是多數小學生一般不單獨外出,即使外出時乘坐出租車也通常由家長付款,自己很少有獨自付款的生活體驗。因此這種看似是生活中的問題,實際上仍是成人的問題,離小學生的生活還是比較遠。
教師自以為傲的教案常常因小學生的“不配合”而“擱淺”,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無法達到預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處于成人階段的小學教師往往忽視小學生的兒童式思維,總是以自己成人化的視角來審視,而不是從學生的立場去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這往往與小學生的學習需求、生活經驗相沖突,從而也就難以撥動學生的心弦,難以把自己的解讀融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如何讓小學生真正喜歡上課?如何實現小學各門課程的有效教學?筆者認為小學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運用半兒童式思維,善于站在小學生的角度,運用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盡量放低教學的起點,從小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問題,充分激發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引起小學生的共鳴,促進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實現省時、高效的小學教學。
二、半兒童式思維的闡釋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思維的共同活動,但小學教師的成人思維特點與小學生的兒童思維特點差別極大。如果說兒童的思維如同小溪流水般緩慢但歡快自如,成人的思維則好比渠水般急速但深受限制。教師是接受過專業培養和訓練的,他們對教學的內容已經一清二楚,屬于先知先覺、得心應手,但是小學生不一樣,他們面對的是全新的知識,需要通過認知沖突和實踐體驗來建構意義,這需要足夠的時間來消化和吸收。
若要使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便于兒童的接受與理解,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使教師更好地運用自身具備的綜合性知識結構,既幫助兒童在科學世界里找到對生活世界里的問題的合理解釋,又幫助兒童在生活世界里找到科學世界里的理論的相應模型和背景,促進兒童實現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雙向整合,小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必須把個人的成人化思維模式倒轉回展開性的兒童思維模式,即運用半兒童式思維進行教學[1]。半兒童式思維是一種教學藝術,它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把自己的外在學術性的話語權威隱藏起來,不以知識豐富的指導者自居,而是把自己的思維“降格”到學生的思維水平,充分關注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有意識地返回到與學生相仿的思維狀態,把熟悉的當作陌生的,揣摩學生的思維,努力迎合學生的心態,以與學生同樣的認知興趣、學習情緒、思維情境、探究行為來完成教學的和諧共創,從而達到和學生的思維保持同頻共振[2]。
小學教師面對的是6到12歲左右的兒童,半兒童式思維是小學教師特有的教學藝術,體現著小學教師思維運行的兒童化與對象化。倘若教師過于拔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就會違背學生的發展規律。半兒童式思維是小學教師區別于幼兒教師、中學教師和大學教師的特質之一。對小學教師特質的探討是深入分析小學教師培養方式的前提,它影響著小學教師的培養目標、模式和課程設置。小學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半兒童式思維不僅便于小學生的接受與理解,提升教學效果,也便于教師向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幫助者的角色轉變,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三、小學教師運用半兒童式思維的教學思考
小學教師只有通過半兒童式思維來與學生互動與交流,回歸兒童式提問、兒童式判斷、兒童式想象、兒童式感受,才能讓學生高效、長效地掌握知識與技能,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內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能量。小學教師唯有謹記自己曾經也是孩子,才會理解孩子。只有教師理解孩子,師生之間才會充滿溫馨,課堂上才會充滿情趣,他們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才能得以順利實施,小學生的潛能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小學教師運用半兒童式思維是其教學機智與教學智慧的體現。以下就小學教師如何結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征,運用半兒童化思維來組織和開展教學進行探討。
(一)教學設計要趣趣具有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具有好動、好奇、學習勁頭高但沒耐心、缺乏自制力、易受挫等特點,這就要求小學教師的教學設計要趣趣具有。
首先,教學目標充滿志趣。赫爾巴特曾說:“教育的可能性則取決于興趣,是興趣激起學習者的發奮。”興趣是一種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而志趣則為興趣的第三重境界,從有趣開始,經樂趣演變而來,表現為不僅能把事情做好,還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在做的過程中產生成就感。研究表明,學生對教學目標充滿志趣,便開始探索事物的規律,形成中心興趣,并把它與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可以發揮其80%以上的潛能,而且不易感到疲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設置充滿志趣的教學目標不僅可以強化小學生初萌的好奇心,還可以使他們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學習勁頭倍增。
其次,教學內容充滿童趣。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處于兒童期的小學生剛開始接觸一些東西時,都會覺得很新奇。教師運用半兒童式思維,就是要善于從兒童的特點出發,將教學內容兒童化,選擇和組織兒童喜聞樂見的教學題材。借鑒陶行知的思想,小學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要做到解放小學生的頭腦,使他們能思考能聯想;解放小學生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能觀察;解放小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唱能談;解放小學生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能游戲能探索。針對小學生愛模仿、愛比賽的特點,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趣味作業,如在教學完《四季》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在教室的四個角上分別掛上寫有“春、夏、秋、冬”的郵箱,請小學生當“小小郵遞員”,以小組為單位,把課后搜集的相關成語、佳句或美文投放到相應的郵箱中,比比哪組的“信”最多。
再次,教學情境充滿情趣。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是學習和形成情感的關鍵期,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活動中伴有明顯的情感遷移傾向,當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時,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就會延長,他們的社會性交往能力也會大大提高。教學情境充滿情趣意味著教師要用自己的愛來喚起和培養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情感,并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蘊含的好奇心、求知欲、成就感等予以尊重、引導、肯定和鼓勵,使他們的學習成為一種有情有趣的情感交流與潛能開發的活動。例如,教師抓住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經常在教學活動的游戲環節加入搶答、擂臺賽等競爭機制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充分運用半兒童式思維,遵循開放性、愉悅性、活動性、游戲性等原則,營造情趣豐富的教學情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斷激起小學生情感的共鳴和心靈的共振,使他們在活潑愉快的學習中得到完滿發展。
最后,教學語言充滿風趣。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是其性情豁達、思想樂觀的自然流露,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它能夠在保證課堂教學在嚴肅莊重的前提下,寓基本概念和原理于具體的事例和情節中,深入淺出,使枯燥的概念知識生動化、形象化,使小學生身臨其境,最大限度地增加小學生對知識和生活理解的深度與廣度。教師在講授枯燥內容時,適時地運用一些幽默的語句、擬人化的講解、生動的描述,能夠使小學生精神愉悅,情緒激昂,在笑聲中盡情體驗、感悟,在笑聲中掌握知識、接受教育。此外,教師風趣的語言還有利于批評教育,對于小學生偶爾犯下的小錯誤,教師恰當地運用風趣的語言,不僅容易使他們欣然接受,達到說服教育的目的,而且還不影響師生間的和諧關系。
小學教師采用半兒童式思維去感知和解讀的世界是妙趣橫生的,是與兒童的心理活動相吻合的。正是這種半兒童式思維使得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題材和思想上的拓展升級能夠被小學生領悟和接受,能夠使他們在回歸于生命本身的同時,體驗到最自由、最幸福、最充滿樂趣的學習旅程。
(二)教學過程要心心俱用
人的大腦需要情感來滋潤,小學生的大腦更需要教師用豐富的情感來滋潤。小學生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群體,這就決定小學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而且是師生雙方心與心交流的過程,是心靈的藝術。從情感角度說,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半兒童式思維表現為教師要充滿童心、愛心、耐心、信心和虛心。
斯霞老師曾質樸地解釋說:“與孩子打成一片,這叫有童心,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這就叫做對學生的母愛。”[4]童心表征著小學教師有著孩子般的率真、純潔與好奇,而這些是兒童最需要的純樸的自然情感。小學教師懷揣一顆童心,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實踐去體驗,用兒童的視角去設計教學活動,會讓小學生由衷地想學、樂學、愛學。愛心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品質。陶行知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生碰面時,教師的一顰一笑;學生生日當天,教師的一句注滿愛的祝福;學生膽怯而不敢回答問題時,教師的一句鼓勵“別害怕,老師會幫助你”;學生不得不承擔起某些生命的缺憾時,教師引導他去發現缺憾中所包含的完美……教師和藹可親的態度和充滿愛的語言都是對學生進行的愛的洗禮。
小學生的成長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項長期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教師要耐心指導學生的慢動作。教師要學會耐心等待,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思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進步。后進生不是天生的,教師不能一味地指責孩子一事無成,他們的學習問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像雪球般越滾越大,而雪球融化的過程自然也是需要足夠時間的,這時教師需要做的是給予孩子耐心地指導,從學生的學習情趣、認知特點、知識層次和思維路徑出發,瞄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與學生一起重新經歷知識建構的過程與方法,引導他積極主動地去探究知識,而不是唉聲嘆氣,連連搖頭。
孩子需要認可,因此教師要對學生有信心。“羅森塔爾效應”表明,當教師對學生有更多的信心和好感時,學生就可能會有更大的進步。兒童天生就是探索者,他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究學習方式。教師要對學生充滿信心,相信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相信小學生也能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讓他們在親身感受中去探索知識、發現規律,從中體驗成功的樂趣。例如,在小學數學的小數點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左右移動小數點的位置,歸納出小數點向左移動時數字變小,小數點向右移動時數字變大,一位小數點的移動就代表10倍的擴大或縮小的規律。教師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中去獲取屬于自己的知識,如此,整個教學過程將變得輕松、和諧,且事半功倍。
小學教師還應該具有虛心的品質。教師和學生本來就沒有一定的高下之分,教和學也沒有十分清晰的界限。教師可以教學生學習,也能從學生那里獲得進步。如果教師不肯向學生虛心請教,便不了解學生的想法,不知道學生的能力和需要。陶行知說:“只需你心甘情愿跟你的學生做學生,他們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們能為你保險,使你永遠不落伍。”[5]教師真誠地詢問和請教,可以讓小學生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日久天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就會越縮越近,感情也會越來越深。真正的教學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教師心里發出來的信息,才能達到學生的心靈深處。教師只有放下架子,真正用心,才能引起學生心靈的強烈共鳴,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展示學習成果要面面俱到
“反饋效應”表明,學習者對學習結果的了解能夠對學習起到強化作用,從而促進學習者更加努力地學習,并相應地提高學習效率。對小學生而言,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更提倡的是積極反饋,就是給他們正向的反饋,對小學生各方面的表現給予更多的表揚與贊賞。換句話說,就是盡可能讓小學生多展現自己優秀的方面。成果展示就是一種積極的反饋,它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小學生將自己在學習活動中所取得的成果以各種形式廣泛地進行展示、交流,以達到激勵自己、供他人借鑒的作用。學習成果展示要面面俱到是一種無失敗評價的嘗試,是對全體兒童全方位的認可。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須首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如果小學教師希望學生全面發展,就要全面看待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需要常懷一種兼容之心,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用多種尺度衡量學生,看到并贊賞學生的特長,挖掘并放大學生的潛能天賦,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首先,學習成果展示的對象要具有全員性。每個人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看,小學生更是如此。學習是需要鼓勵的,小學生的學習更需要得到他人尤其是來自教師的肯定。受遺傳、環境、教育、個人主觀能動性等因素的影響,每位小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教育,但不一定都能實現完美的發展,他們有自己的缺陷與不足,但他們也有自己的閃光點。他們就是一片片與眾不同的葉子,都能承載起屬于自己的那個最晶瑩透亮的露珠,而那顆露珠就是他的驕傲、他的皇冠,就是他獨特的美與精彩,教師應該為他們而感到驕傲和自豪,為他們提供展現自己的機會。
其次,學習成果展示的內容要具有豐富性。教師充分展示小學生經過努力所取得的微小進步與成就,既是對小學生成長的肯定,也可以調動小學生繼續前進的積極性。學習成果展示的內容既包括個人成果,也應包括團體成果,這不僅能激勵每一個學生積極向上,也有利于小學生集體意識的培養。學習成果也可以根據德、智、體、美各個方面來展示,或以學科為標桿進行展示。比如,學生數學邏輯思維不敏捷,可以通過演講讓他將自己所擅長的語言表達那一面展示出來。亦或是嘉獎他樂于助人、團結同學、孝敬父母、勤奮好學的優秀品質,若干年后,這或許是更讓他人和社會受益的品質。
最后,學習成果展示的形式要具有全面性。小學生的學習成果體現在方方面面,針對不同的內容,學習成果展示的形式也要靈活多樣。比如,學生的成績可以以直觀的表格形式呈現,但是學生的基本素質就要通過學生所喜愛的各種活動來體現。如通過知識問答、游戲競猜來展示學生的反應能力;通過演講、辯論來展示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歌舞表演、手工制作、書畫作品、詩歌朗誦等來展示學生的協調能力、審美能力;通過宣傳作品、板報設計等來展示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防火防震自救演習等來展示學生的自救能力。教師通過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學習成果展示形式,向學生說明學習活動的價值,不僅有利于調動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能動性,而且有利于發揮小學生的個性特長,增強其自信心。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座寶藏,而教師就是發掘寶藏的人。研究表明,教師的肯定和贊許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學教師要認真對待學生所付出的點滴努力和取得的微小進步,努力給每一位學生打開心門展示自己的機會,因為每一扇門的后面,都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小宇宙,每一扇門的開啟,都會是一個無法預測的精彩未來。
四、結論
童性是小學生與生俱來的本體化特征,半兒童式思維是小學教師不可或缺的教學藝術。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小學教師運用半兒童式思維進行課堂教學,是一種“退”的藝術。通過思維自上而下的位移,教師有目的地“退”回到與小學生相仿的思維態勢,積極了解小學生的學習需求、理解程度、思維狀況、學習障礙等,疑學生所疑,難學生所難,錯學生所錯,尋找恰當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退”并不意味著落后和不思進取,恰恰相反,作為一種策略,“退”是為了更好地“進”。小學教師打破成人慣有的思維模式,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問題,堅守兒童的立場,回歸教育的自然本性,既避免了將成人的意愿強加于兒童,又有利于實現小學生認知、感悟、體驗等生活形式的統一,實現小學生個人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一,真正賦予小學生以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智秋. 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 教育研究, 2007(5): 25-30.
[2] 董榮森. 參與性探究中“稚化思維”的策略研究[J]. 中國數學教育, 2014(1-2): 26-30.
[3] 朱小蔓. 童心母愛: 永不熄滅的教育精神——紀念斯霞誕辰100周年[J]. 課程·教材·教法, 2011(2):24-28.
[4] 何國華. 陶行知教育學[M].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8.
(責任編輯:劉宇)
Half Child Thinking: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High Efficiency Teaching 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LI Man, WU Yichang
(InstituteofEducation,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116,China)
Abstract:to pupils are in the childhood life stage, they are an almost childlike directness learning master, their level of thinking from the specific image of the thinking gradually to the abstract thinking transition, but still to concrete thinking in images mainly. Reality is that many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inking too adult, leading students to digest and understand, learning pressure is too large, can not demonstrate the vitality of the student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o better realize the high-efficient teach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teachers should conform to the pupils of na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hildren’s thinking and they communicate with the child and a half thinking teaching.
Key words: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lf children thinking; effective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收稿日期]2015-11-19
[基金項目]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一般項目“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教師專業標準達成質量評價研究”(項目編號:2015YYB100)。
[作者簡介]李滿(1991-),漢族,江蘇連云港人,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吳義昌(1965-),漢族,安徽蕭縣人,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教師教育,教育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6)05-00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