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山東省濟北中學)
沖破傳統教學,多方面培養學生
張穎
(山東省濟北中學)
進入新世紀后,我們沖破傳統教學的束縛,對教育進行新課程的改革。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是學生適應教師的過程。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重在學生怎么學而不是老師怎么教,活動過程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成功與否,關鍵取決于是否讓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開發自身潛力、發揮自己能力的機遇。每一位教師在這場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進自己的教學。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老師們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尋求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
有一位數學專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好比是導演與演員的關系,課堂就是舞臺,雖然導演是劇情的編排者,但卻是幕后工作者,舞臺的主角還是演員。”這個比喻打的非常貼切。戲演的精彩不精彩,關鍵是看演員投入不投入,再好的導演,若沒有入戲的演員,也不會有精品的戲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都會發現這樣一個怪像:有的題無論講過多少遍,也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會做。產生這種怪像的原因就是學生的接受只是被動的接受,靠記憶接受的東西并不能持久,時間一長就會遺忘。那為什么老師對講過的題就能印象深刻呢?原因是我們在講這個題之前思考它的每一步的由來、會考慮它的突破口在哪里。理解性的記憶是發自內心的明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發起了一個“爭當小老師”的活動,在講解例題與習題時,把講臺交于那些“小老師”們。我發現學生們是很積極的參與其中,不僅講題時把細節考慮到位,而且由于他們本來就是學生,更了解學生的弱點。
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給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們要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多方啟發誘導學生,培養學生。
1.幾何畫板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廣泛,代替了傳統的尺規作圖,不僅使圖像更精確,還解決了復雜函數不容易作圖的難題。有了精確地圖像我們正在處理函數的性質時,就能使學生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接受起來就更加容易。特別是在近幾年,新開發的立體幾何畫板,能使幾何體進行旋轉、翻折,把原來那種只能靠老師用語言描述,學生在腦中想象的授課模式打破,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例如:我在教授正方形折疊三個角變成三棱錐時,通過立體幾何畫板的演示,學生很快就發現在翻折過程中,有三個頂點處的垂直條件是不變的,迅速找到了線面垂直的條件。立體幾何畫板不僅為那些空間想象能力差的學生提供了幫助,也為我們老師的教學提供了方便。
2.思維導圖是近幾年提出的一種新的學習模式,被稱為高效學習法。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的思維工具,這種簡單卻又有效的學習工具以其圖文并重的技巧和體現思維的層級關系被人譽為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能夠將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層級圖表現出來,以圖像、顏色的形式體現著主題關鍵詞之間的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曾有一位年輕的教師利用三年的時間研究思維導圖,并把它用于平時的教學之中,三年后,他班學生成績由入學時的倒數第一變為全校的領頭羊。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例,由此可見思維導圖不僅可以鞏固及加深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能激發學生探索的新知的積極性。
3.微課程是近期提出的新教育方式。我們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學校上新課,家里做作業,所有內容齊步走,只能照顧到三分之一的學生,也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學生課后遇到問題怎么辦呢?沒辦法解決就會到課外輔導班。而現在所推行的微課程則是在家里看視頻上新課,到學校來做作業參加討論,在家中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隨時在線與同學互動,回到課堂老師可以對有疑惑的同學進行個別講解,也可對某知識點重點講解。由此在課堂中可以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學生也可回到家中再次觀看視頻進行學習。微課程讓教師教得更輕松,學生學得更快樂、更高效。
4.網上常見的交流軟件,如QQ、微信、微博等也都可以成為我們教學的工具。有什么問題經過在網上交流探討就能立即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課堂實現對外開放,創設多維情境,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被社會所淘汰,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必須要改變自己,不能墨守成規,積極接受新事物,才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實施創新教育,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了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形成,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