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姝霞(江西省贛州市上猶中學)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體育教學模式優化組合研究
魏姝霞
(江西省贛州市上猶中學)
新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體育課程為了響應我國教育政策,完成教學目標。主要對高中體育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
新課程理念;高中體育;教學模式
體育課程是高中基礎課程之一,教育的改革使得課程不僅面臨著重要的挑戰,同時也給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眾多專家學者對高中體育教學模式優化組合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優秀的結果。
高中體育和初中的體育課程存在差異,高中不屬于九年義務教育的范疇中,但是高中體育的發展還是需要借助初中體育,高中體育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高中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就是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鍛煉學生的體能和運動技能為主,以及幫助學生形成運動愛好和發現自己的專長。同時新課程理念高中體育還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體育學習以及對體育進行評價的能力。使得學生獲得豐富的體育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掌握基本的人際交往技能并且具備團隊協作精神。
高中體育教學模式優化的基本思路是:“健康第一,以人為本”。與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相結合,對教學過程進行全面詳細的分析,對于不有利于教學工作展開的因素進行有效控制。
教學的優化原則應該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特點,高中體育的目標是統領教學。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輔助教學,在教學目標和教學教材的研究上結合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方法。教學材料傳播的思想是科學先進的。同時教學的內容要富有思想性,并且在教學中不斷研究發現教學課本的思想性,并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教學優化原則下不僅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特點,同時還應具有全面性和健康性。
教學目標和教學材料以及學生的發展水平決定著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在實施中應該達到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學生運動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學生對體育產生了相應的興趣等目標。因此,這里對體育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簡單探討,教學課堂模式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運動中,并在運動中掌握和鞏固相應的體育技能,使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心理發展也得到了健康的培育。所以教學模式將教學分為五個對象: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在教學中應該統籌全面發展。在課堂中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踐以及討論和總結方式展開教學,這樣可以實現知識與技能以及能力的高度結合。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基本素質能夠得到全面提高,并且學生的素質還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1.設置問題的方式
在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但是在實施設置問題創設相應的情境前,老師需要掌握學生對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的掌握和運用。例如,在《籃球投籃教學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學習中,老師可以在教室中播放NBA比賽視頻,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老師還可以對視頻進行講解,因為學生沒有接觸過正規的籃球訓練,所以不太明白籃球的規則,對視頻中裁判為什么吹哨,以及什么情況下需要罰球都會存在疑問,當老師在講解完這些知識后,就可以通過具體的實踐,讓學生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帶領學生去籃球場上,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熟悉籃球規則,學會打籃球。并且當學生初步了解熟悉籃球之后,以及掌握了一些籃球技巧之后,老師可以通過組織籃球賽的形式,使得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2.探索式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老師通過探索式的教學方式進行體育教學模式的優化組合研究,在探索中,了解學生的需求,有利于體育教學模式優化組合的研究。體育課堂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使得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鍛煉。所以要求課堂能夠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的同時,還應該提高學生的品德水平等。在教學中學生的各項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這里以《在跳長繩教學過程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例,將班上學生分成小組,記錄小組連續跳長繩的總次數,在每個小組完成了跳長繩活動之后,然學生討論分析影響本組成績的原因有哪些,讓學生之間通過相互指導和幫助來提高動作的協調性以及班級總體跳長繩的成績,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本次學習的主要目標。
新課程理念下,體育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變了傳統教學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局面,如今,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活躍了課堂氛圍,促進了對體育技能的掌握以及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并且讓學生的情感和技能得到共同發展,使得高中生在沉重的學習壓力之下,還能夠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的心理。
[1]桂成率.新課程理念下關于高中體育教學模式的探析[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09(6):33-34.
[2]李著.探究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體育,做好教學模式的優化組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3(11):152.
[3]王濤.新課程理念下關于高中體育教學模式的探析[J].新課程學習:下,2014(12):146-147.
·編輯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