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敏(廣州市嶺南畫派紀念中學)
中學數學翻轉課堂學習共同體構建
袁慧敏
(廣州市嶺南畫派紀念中學)
嘗試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掌握學習理論,在尊重學生差異的情況下構建初中數學翻轉課堂學習共同體,促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學習共同體;翻轉課堂;中學數學
傳統班級授課的形式,盡管學生學習有差異,但教師往往只根據中等生的情況進行教學設計,如何因材施教是每一個數學老師所關心的問題。
1.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的新型課堂組織形式。它以特定的學習任務(數學課程知識)為載體,在共同的學習愿景的指導下,以對話、交流、溝通和協作作為基本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分享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在彼此的活動中形成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有效提高。
2.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英文名稱為“Flipped Class Model”,直譯為“反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它是學生在正式學習的過程中,課前利用教師分發的數字材料(音視頻、電子教材等)自主學習課程,再到課堂上參與同伴和教師的互動活動(釋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練習的一種教學形態。
1.翻轉課堂課前自主式學習共同體構建
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自己做主,不受別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擾,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
本次的翻轉課堂課前學習的實施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期資源準備,第二階段是學生自主學習,最后階段是師生的交流互動。
在前期資源準備中,教師要完成錄制并上傳課前微課,編印任務單。
在學習者自主學習中,學生可自主觀看數學教材和教師微課。學生在家觀看視頻,所有的授課速度都由學生自己決定,在觀看視頻后,學生還應完成教師所編印的學習任務單,及時了解自己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
師生的交流互動環節一般情況下是由學習者自主引發的,是上一環節中學生對新知識作出自我反思后的結果。學生向教師就新知識提出咨詢,并在與教師的交流中學習知識,促進學生的進步;與同伴交流中,學生之間對某些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造成同伴間的認識沖突,通過學生個體間的同化或順應尋求對新認識的平衡,促進學生的認識發展。
2.翻轉課堂中的協作式學習共同體構建
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小組成員的協同工作是實現班級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組或全班同學共享。
在本次翻轉課堂中學習的過程主要分為五個階段,它們分別是:課前小測、對課前預習任務單的討論與答疑、展示分享預習成果、深化問題的合作與探究、學習整體過程的評價總結。
首先通過課前小測,學生及時回顧預習的內容,同時教師也可以在學生完成小測試時巡堂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然后是協作小組對預習內容的討論,每個協作學習小組由4~6名學生組成,小組成員間可以近距離地面對面共同探討、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從而迅速地幫助學生成長。
第三是各協作小組展示成果,每個教學班分為10個協作小組,在第二階段的協作小組討論、答疑結束后,由協作小組派出代表在班內進行預習成果的分享,這個環節學生可以通過相互觀摩,吸收到更多同伴的觀點。
第四階段的合作探究組織形式與第二、三階段類似,但是探究內容的深度卻是不一樣的,在這個環節中所布置的探究問題要比之前的更難一些,更綜合一些,強調知識的細化吸收。而這也是翻轉課堂與傳統教學的不同,把傳統教學的課后深化應用放到課中實施完成。
在最后的評價總結階段,應由師生共同完成。
在實施了本研究后發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所加強,能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并且學困生重拾了學習的信心,而優秀生在課堂上也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綜合性的難題,并在幫助同伴的過程中訓練了自己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但同時發現由于教師的精力和時間的有限性、學生的主動性不同造成教師并不可能在網上批改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任務單,在課前小測中教師所了解的學生情況也只能是整體而不是面向每一位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優秀生有了更多的發言機會,學困生和中等生則發言較少。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趙興龍.翻轉教學的先進性與局限性[J].中國教育學刊,2013(4).
[3]許曉根.數學美育教育與數學發現[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01.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學習共同體下高中數學教師課堂管理行為的實踐研究”(編號:2012YQJK055)成果之一。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