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霞(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杜集中學)
農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
劉國霞
(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杜集中學)
二十多年的農村語文教學讓我體會到:成功的閱讀教學不僅能開闊孩子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語言能力,還能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孩子們的精神生活。就多年來從事農村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經驗,結合當前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要求,簡述改進農村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對策思考。
閱讀教學;農村中學;問題與對策
成功的閱讀對于學生的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古人對于閱讀是很重視的,筆者眼前常常浮現出古人讀書的情景。基于此,就當前農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議,本人粗略歸結如下:
長期以來,我們在按照學生閱讀知識和閱讀能力發展的規律研究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發現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自己不閱讀、上課不讓學生閱讀、閱讀教學中常常出現只“教”而無“學”的情況,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必須強調閱讀教學的全部過程必須是以學生的閱讀為主,改進教學方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細分析存在的問題大致如下:(1)學生語言底子薄。農村中學課外閱讀較少,并且缺乏專門的指導,語文基本功底相對較薄弱,導致孩子們閱讀能力弱,語言基礎差。(2)學生缺少課外讀物。大多數學生對語文課外讀本基本不看。少數學生除了一本作文選之外,甚至沒有一本其他的課外讀物。(3)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語文教學過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課內,仍然是以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與考試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教師應該在學生充分的閱讀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適當點撥、分析、指導。閱讀教學說到底,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的閱讀過程。
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書本知識的積累,明白了要想提高閱讀效率,就必須對人的認知行為和心理活動有所認識和把握,粗略歸納如下:
1.閱讀教學是一種對教師和學生要求很高的智力活動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內容,是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結合的主要形式。閱讀教學過程是文本、學生、老師三者的對話過程,作為課文的文本是個充滿意義的無限空間,經過教師、學生讀解文本,就可以體驗、領悟和繼承作者的語言和思維成果,然后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對文本意義再創作。這就是說,作為讀者的學生,不僅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理解文本的內涵——思想、感情、精神和文本表達的形式——文體、語言、風格等,還要對文本傳遞的信息進行探索、加工和重組。
2.閱讀教學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
學生的閱讀是語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提高。而這個主要來源于文本,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以主動的態度參與閱讀。閱讀教學中強調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促進者,強調在閱讀教學中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閱讀的獨立性和自覺性。學生與文本對話后會產生獨特的體驗和感受,而這種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正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
閱讀教學自身的規律就是以讀為本,并且通過科學有效的閱讀教學訓練,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促進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的提高,最終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
1.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的能力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原有知識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對于新知識,就要實現理解、分析、掌握,然后運用的整體過程。教師還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泛讀—精讀—研讀”的閱讀行為。使學生通過類比、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等學習方法達到對語文知識的遷移。
2.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
影響學生閱讀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呢?學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語言基礎、性格差異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學生在閱讀課程中的學習與進步。對于知識的把握,學生只有掌握了較為充實的文化知識才能更容易理解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初衷。因此,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經驗與生活經歷參與到閱讀教學中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文章內容與思想。具體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文章標題、第一段、最后一段、或者作者自身的生平簡歷,讓學生對文章的基本內容做出大膽猜測,為順利完成閱讀打好基礎。
3.培養學生創新性閱讀的能力
列夫托爾斯泰曾指出:“如果一個人在學校學習時,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么,他一生就只會模仿和抄襲。”可見培養學生創新性閱讀能力的重要性。作為閱讀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以及性格特點,選擇適合學生的文章,引導學生學會大膽聯想、比較閱讀、發散思維的研究性閱讀方式,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閱讀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閱讀過程中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并與文章中作者的生活經歷進行交流,將閱讀心得能用口頭表述出來,也能用書面語言寫出來,形成讀書筆記。這樣日積月累,閱讀創新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總之,在面對農村語文閱讀教學時,我們語文教師要切實貫徹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改進我們的教學教法,達到提高農村中學學生閱讀水平的目的。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