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風嵐(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第一中學)
享教育幸福顯教師風范
——我的教育教學故事
馬風嵐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第一中學)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學校里一位教語文的王老師對我說:“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甘于平淡,但是不能甘于平庸,要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來。”從此以后,我始終以這句話勉勵自己,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學習各類先進的教育教學文章,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使自己不會在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中落后。
今年我任寄宿班的班主任,剛一接手時,這個班比我以往所帶的班級呈現出更多的問題,因為這個班上的學生,大多數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到學校住校。想家哭鼻子的、無法與同學很好相處的、生活用品不能自我管理丟失的、自制能力差晚上不能按時睡覺的等。作為一個代常識課的班主任,我每周只有兩課時的教學任務,接觸學生的機會比較少。為了更多地接觸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那些孩子,我總是最早來到學校,走進班里,或宿舍里,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與學生溝通、交談。了解學生各自不同的情況,給學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李××同學總是丟三落四,兩次丟掉了自己的生活費,于是我和他協商,建議他每周盡量少帶錢,如果有多余的錢可以寄存在老師這里,隨用隨取,培養他的理財能力。馬×同學家住得比較遠,允許他周五下午提前離校,安排好他的路費,讓他能趕上最后一趟班車。何××同學剛買了不久的校服找不到了,又不愿意讓家長知道,我就從已經畢業了的學生那里找來舊校服,洗干凈了給他穿上。魏××同學其他功課都很好,就是英語怎么也學不好,我就安排馬××同學做他的小老師,幫助他學習英語。住校的學生在校生病是常有的事,所以我經常在辦公室里備下常用藥品和衛生用品,以防急用。
我知道,沒有一個學生是全能的,也沒有一個學生是一無是處的。在班級管理中,為了激發學生對班級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對班集體有用的人,我在班里設立“學習之星”“衛生之星”“守紀之星”“文明之星”“安全之星”“管理之星”的評選活動,每學期評選兩次,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樂。丁××同學因為從小有病,做了幾次面部腫瘤切除手術,耽誤了許多學習時間,學習基礎非常差,上學期期中考試,四門功課加起來不到八十分。這樣的學生內心的壓力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在一次“我能為班集體做什么”主題班會上,丁××同學主動承包了班里的衛生櫥柜和垃圾桶。在上學期班級明星學生的評選活動中,她被評為“勤勞之星”,和其他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一起站在了家長會的領獎臺上。丁××的媽媽激動地對我說:“老師,太謝謝您了。”那一句感謝的話,那一張張因為被老師和同學認可而感到快樂的臉,就是我獲得的最好的榮譽證書。這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作為一個老師的幸福,平淡卻很滿足。
從教十幾年來,那幾冊生物書對我來說教了一遍又一遍,教材內容雖然變化不大,但我面對的學生在變化,從農村學生到城鎮學生,現在又是三校合一后的城郊學生。每教一屆學生,我都會反復研討課標,認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適合這批學生的素材,做到每堂課都“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手中有法,課中含金”。在提高教學成績的同時,我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物科學素養。在教學中,我習慣了帶個模型、實物,或準備個小實驗,或與教學有關的小故事、趣聞軼事,或在黑板上畫一個結構圖,博取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也經常鼓勵我的學生自制一些教具,我的學生自制的細胞模型、呼吸運動模型,還有一些植物貼畫,花的標本等都被學校收藏。我還組織學生課外栽培植物,飼養小蝌蚪、小金魚等,給學生開展一些課外小實驗,帶領學生做一些小調查。我指導學生做的“模擬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的實驗,在“創新實驗”現場展示中獲自治區一等獎,全國二等獎,“探究殘存農膜對農作物抗旱性的影響”的實驗,“養牛專業戶的訪談錄”的小調查曾獲吳忠市綜合實踐活動一等獎。近幾年,我針對學生不同的情況,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小課題,解決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促使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我自己也收獲了成績。我以激發、培養、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為主題,成功地展示了一節綜合實踐公開課,獲得自治區二等獎。并就該課的教學設計在自治區教育廳舉辦的“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項目教師培訓會上進行了展示和交流。在全國初中生物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題撰寫的教學設計《開花和結果》榮獲全國一等獎。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研究中,論文《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注重概念教學提高課堂實效》獲全國一等獎。
在“教育創新”方面,我也做了一些探究,多次去回中的勞技活動室參觀,不斷地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有耕耘才有收獲,有付出才會有回報。我指導學生制作的創新作品“多功能靠墊”榮獲全國金獎,我被授予全國優秀指導教師。記得那年暑假,接到教育廳教研室的通知,讓我的學生代表寧夏參加在四川綿陽舉辦的第四屆“全國青少年創新人物評選”活動,活動中有一項比賽是“紙橋過車”,必須提前設計好方案,現場制作。因為是暑假,我聯系不上其他老師,又沒有場地,只好帶著學生在我家里,指導他們設計制作方案,動手制作,每做一種模式的橋,需要4個小時,學生一共做了6種橋,之后學生又反復試驗,選出其中一種既美觀又能承重的紙橋,作為我們那次參賽的作品。成功屬于有準備的人,在那次活動中,雖然沒有學校的資金和場地的支持,但是因為我們準備充分,我所指導的學生以優異的成績闖入了前十名,被評為“全國十大優秀創新青少年”,同時,我被授予全國創新教育優秀指導教師。因為我在創新教育方面的成績突出,在2010年吳忠市區創新教育暨知識產權宣傳教育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教師。2011年被評為吳忠市區優秀創新教師。有了那次的基礎和經驗,在之后的幾年里,我又指導學生制作了《伸縮晾衣架》《近視人士的專用口罩》《全方位眼鏡清潔器》《學生專用燈座擦拭器》等分別獲一、二、三等獎。
不懈的努力與認真,執著的追求與勤奮,讓我的學生有著作為學生的快樂,讓我享受著教育的幸福,彰顯著教師的風范。
·編輯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