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湖北省襄陽市諸葛亮中學)
民族音樂欣賞
——品中有“度”隨想
王楊
(湖北省襄陽市諸葛亮中學)
我國的民族音樂,浩如煙海,源遠流長,幾千年來,它一直伴隨著勞動人民,表達著他們的思想、意志、愿望、憂愁和歡樂,記錄著他們的歷史。民族音樂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有三百多種說唱音樂,三百多種戲曲、民歌,還有幾百種民族樂器。作為音樂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廣大青少年一代的民族音樂素養,樹立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以下為筆者就初中音樂欣賞民樂教學中出現的“過度教學”現象及影響而引發的一些思考。
中國民樂,一向注重“以神馭形”“以意馭象”,故強調傳神寫意,追求“樂中之境”“弦外之音”。音樂欣賞教學中欣賞者依據音樂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通過欣賞音樂、分析音樂,從而使欣賞者逐漸達到深層次音樂情感體驗目的的解讀稱作音樂文本解讀,但我認為音樂欣賞不能趨同于文本鑒賞,應突出其音樂性,對音樂文本的解讀必須把握解讀的“度”,不能少也不能過,過了,就會產生負面效果;少了,則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如有一節課欣賞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第五場“打虎上山”,老師上來就問“威虎山”在什么地方?“這一段講的是什么內容”“楊子榮此時的心情是什么樣”?老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后,師生頗費一番周折,得出結論。我認為這樣儼然是把一堂音樂課上成了一堂語文課。音樂教學如此忽視其音樂性,過多地使用非音樂的教學方法去分析、理解音樂中所承載的“情境”,偏離了民曲的本意,背離了音樂教學的本質。我在想如果我來執教這節課我會讓他們先感受音樂,很多學生通過聽都能感知出曲調的快速有力,奔騰澎湃,然后再讓他們暢談音樂感受并猜想曲中情景,激起他們探秘的興趣,這時再用圖片展示故事情景,細致地描寫英雄人物楊子榮在接受任務后,縱馬馳騁直奔威虎山,揚鞭策馬而來和穿林海、戰風雪的豪邁生動情景。兩者一結合熱情奔放的旋律、緊湊急促的節奏、多次變化的力度,很生動地就描繪出楊子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概。為了讓學生再深入地了解現代京劇,我用課件介紹京劇人物的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使學生明白了什么是黑白灰須生和不帶胡須的小生,什么是花臉黑頭等,學生了解了京劇是怎樣從唱腔動作化妝等方面刻畫楊子榮這一機智勇敢的形象的。這樣一來既開闊了學生視野,增長了京劇知識,又達到了通過音樂欣賞使學生產生熱愛京劇藝術的情感。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對音樂欣賞能力的要求中特別強調學生自己的“體驗”和“感悟”,但強調學生的自主絕不是徹底否定教師的引導。因而,只有在教師的巧用“導”之下,才會有學生對音樂作品更深入的“悟”。例如,在欣賞民歌《青春舞曲》時,我先為學生講一下2005年超級女聲時的一些瑣事,然后播放周筆暢在比賽時演唱的《青春舞曲》,讓學生找到了對這首曲子的共鳴,然后再把具有民族風格的原唱播放出來讓學生聆聽,讓他們進行對比,最后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介紹中國民族音樂知識,這樣可以達到學生主動體驗音樂、主動感悟音樂區別的目的。在欣賞《黃鶴的故事》時,我就設置問題“樂曲中最令你感動的是哪段?你因何而感動?“樂曲用了什么手段讓你產生憂傷之感?”“旋律往上升令人激情滿懷,那么往下走又會讓你產生什么賞樂之感?”……老師不把現成的答案“端給”學生,而是更多地強調引導學生自主欣賞音樂,顯然,在老師的“導”中,學生的“自主”才在真正的意義上得以體現。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音樂鑒賞帶有較為強烈的個性差異,其體驗是獨特的、個性化的。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老師必須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尊重學生在鑒賞音樂的感悟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課例: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賞析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談談對《春江花月夜》的感受。
生1:這段音樂聽起來想睡覺……
生2:感覺旋律很優美像夜曲……
師:同學們,難道你們沒感覺到樂曲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的畫面嗎?
師:你再想想,這段樂曲是不是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思想的同情心擴大開來?
這節課中老師忽視了學生獨特的賞樂臆想,一味追求預設性教學,不斷強調認知趨同、答案統一。在音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擺脫教參的束縛,注重音樂作品的多元性解讀,打破“權威”“定論”的桎梏,課堂上聽到的就不再是教師的“一言”,而是聽到更多來自學生的“不同聲音”,這樣才能在共性條件下發展個體差異性。
初中音樂欣賞教學必須遵循音樂教學規律,從“過度”的教學中走出來,兼顧學生的學習特點,走可持續發展的音樂欣賞教學之路讓清泉流得更歡,讓熔爐燒得更旺,讓音樂成為學生人生中最大的快樂!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