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無錫市河埒中學)
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資源開發的探究
陳剛
(無錫市河埒中學)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課程資源開發的最終落腳點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夠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思想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同時需要老師和學生的積極配合,也需要結合自己的學習和摸索從老師要樹立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識出發。從而達成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教學教育目標,使我們的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初中思品;課程資源;開發探究
由于思想品德課程資源范圍的狹窄,利用的效率不高,針對性不強,造成了老師和學生對學科教學資源的“弱視”,乃至“熟視無睹”。這些現象的存在提醒我們必須重視探究思想品德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策略,達成教學目標。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思想品德課程資源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
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中,我們經常苦惱于找不到好的教學資源,卻忽視了怎么樣才能有效地開發近在眼前的學生這一教學資源。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反復強調:學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學生不僅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資源,學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導向,關注學生的現狀是開發課程資源的基本視點。例如,在講解八年級思想品德上冊關于“不可侵犯的隱私權"的內容的時候,讓學生們自己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其他哪些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學生列舉了許多在社會上、家庭中、校園里發生的侵犯公民隱私權的例子。這樣做,一方面是讓學生談自己的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這些例子都發生在學生周圍,學生覺得更可信,能更好地體會到生活中存在許多侵犯隱私權的現象,認識到保護個人隱私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多讓學生自己談一談學習的體會和周邊發生的與所學知識相類似的事情,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經驗。這樣,往往比老師的說教更加深刻,更能打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興趣。
一味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只會讓學生逐漸對思想品德這門課程喪失原有的興趣。每一個月應該有一節課外實踐活動課程,實踐課程活動的主題的選擇應該遵守三個原則。一是教材本身的原則,二是學生知識、身心的可接受原則,三是與當地風土人情、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的原則。間隔一周一次簡單的時事報告課,一是讓學生收集重大國際國內時事并進行整理發言并歸納分析得出結論,二是教師定期向全校學生做時事報告,讓學生逐步樹立起觀察分析總結的良好習慣。作為每一節思想品德課應該將時間分為三個三分之一:一是學生看書、結合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二是教師同學生一起共同討論、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獲得知識。三是,學生和教師運用課外各種圖文資料、音像資料、名言警句、實踐活動、信息網絡、現實社會發生的各種新聞事件等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深化。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從網絡資料、影視資料或者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有價值的課程和教學資源。網絡教育可以使人們獲取大量自己想要的資源,網絡教育提供的環境是一個開放式的、自由的空間。相對于傳統教科書而言,互聯網資源為學生提供的是更加豐富和全面的學習資料。除了網絡資源之外,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借助于現代教育技術來開發和利用相關的課程資源。與網絡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相關的另一種教學資源是影視資源,因為其直觀、形象并具有娛樂性和可讀性,一直以來是思想品德課的重要資源,它使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部分地成為現實。
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的素質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與利用程度及發揮效益的水平。
1.教師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
教師自身的生活經驗也是課程資源,而且是學生喜歡的、有效的資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不但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還會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比如在講到《維護消費者權益》這一課時,我給學生講了自己的幾次維權經歷,學生很好奇,聽得很認真,而且不停追問。
2.教師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
中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活動還不能離開感性經驗和具體形象事物的支持。思想品德課實踐證明,認識對象越新奇、越形象、越具體動感、越有不同尋常的特性,就越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所以,教學中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喜好、身心發展規律,并使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引起學生的關注、興趣、探究欲望和思維的火花”。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有很多,比如游戲、競賽、聽故事、辯論、表演、分角色朗讀等。在講到《忠實履行義務》時,我設計了一個活動:我發給每人一張憲法中關于公民基本義務的節選,要求分別找出哪些是法律鼓勵、要求、禁止做的,并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競賽。枯燥的法律條文變成了快樂的音符,不但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學生基本熟悉了憲法中有關基本權利的規定。
3.教師要創造、捕捉生成性資源
葉瀾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一文中指出: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愛好、注意力、合作能力、發表的意見和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有發現開發資源的意識,并能及時捕捉和把握生成契機。
在《嚴也是一種愛》這一課中討論逆反心理時,我板書了學生的匯報內容。當板書完了后,我突然發現“逆反的方面”的板書恰恰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愛,說明“嚴也是一種愛”。此時我果斷調整了教學設計,立即請學生觀察板書并談發現。難以突破的難點就這樣在意外生成中完美解決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通過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資源開發的探究,可以促進教師課程觀的根本性轉變,能夠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還可以構建思想品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典型課程,有效地推動教學新理念。可以構建主題式教學內容序列,整合與優化了教學資源。教師間的協作精神得到充分發揚,促進了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質,以八年級的《感恩父母》這一章節為例,分別向學生家長發放學生在家里種種表現的調查表(學生與家長是不一樣的);回收“學生在家表現”的調查表,并進行歸納整理:讓學生算一筆感恩賬,每個學生將自己一年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等各項花費算個總賬,再把父母一年的總收入算個總賬,通過比較深刻體會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體會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和殷切期望,并根據情況開展一次感恩活動。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需要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并且這種資源的開發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摸索和探究,才能更好地利用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要想更好地開發思想品德課程資源,就要正確處理好教材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關系;就要正確處理好校內課程資源與校外課程資源的關系;就要正確處理好課程資源與課程目標之間的關系。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服務于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作用,避免盲目主義和形式主義。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有機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培養貫穿整個初中教學,課程資源的整合也是多個方面的,開發思想品德的課程教學資源是一個長久而艱巨的任務。
[1]宋原生.淺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資源的開發[J].2014(11).
[2]李麗紅.針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資源開發的利用探究[J]. 2011(1).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