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義
(重慶市云陽縣彭詠梧小學 重慶 404511)
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與應對途徑分析
劉元義
(重慶市云陽縣彭詠梧小學 重慶 404511)
語文是其他課程的基礎,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學習的基礎。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理解、想象、創新能力,也是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課程改革,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和提高,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文章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提出應對途徑,為教學能力提供參考和依據。
小學語文 教學問題 應對途徑
語文課程是學習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在小學生的啟蒙教育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隨著教學課改不斷深入,語文教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在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內容還顯不足。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課堂氣氛較為沉悶,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對學生全面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并無法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面對上述的問題,我們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和探討,找到適合當地學校語文教學的一套方法和體系,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1]
1.傳統教學影響,教學形式化
雖然在不斷的提倡素質教育,教學方式也在不斷的改進。但是當前的語文教學依然存在灌輸式的教育。小學階段處于身心發展的主要階段,有著極強的探知能力。如果教師不能采取多樣形式的教學方式來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上課效率會很大程度的降低。容易形成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對學科感到枯燥和厭煩等問題。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方式上采取靈活化、生動化、有趣化,脫離傳統教學的束縛,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2]
2.課堂沉悶,師生缺乏互動
小學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但現今大多數教學依然采用照本宣讀、聽寫背誦的授課方式進行教學。教師授課中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學生常常處于被動的狀態。此外,在課堂中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教師常常作為課堂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主動性。這樣無法將學生融入教材中,使學生在學習中不能切實感受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不能更好的進行獨立思考。沉悶的課堂氣氛不僅容易分散注意力,還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不能體會語文這門學科的美好之處。[3]
3.教學目標不清晰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課程教學活動要達到的目標,現今部分教師缺乏對教學目標的正確認識。不能正確認識到課程目標中的要領,忽視語文這門學科的特點,不重視學生情感和能力的培養,把課堂時間都運用在文字的解讀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陶冶他們的情操,拓展他們的知識層面以及對文章理解的深度和廣度。而不是一味追求對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4]
4.課業不開放
素質教育提倡學生要全面發展,不僅僅局限于學會書本中的知識。現今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業不夠開放,形式和內容較為死板。課業仍然停留在對書本知識的鞏固階段,知識沒有得到適當的延伸。教師布置作業除了對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外,還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內容,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感知力。一直以來,都是教師布置作業,學生按時完成,過程是被動的。教師在課業中應多趨向自主命題的形式,讓學生去積極探索。開放性命題給予了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空間。同時提高了思維能力,為學生搭建一個自我展示和創新的舞臺。
1.多開展培訓討論,交流教學經驗
相關教育部門應定期舉行教學培訓會,對課程標準理念進行解讀,更新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加大對教學的投入和培訓的力度和深度。同時可以讓更多的優秀教師、教學骨干交流教學經驗,提升教師教學理念。此外,在學校之間也可以成立教師討論小組,定期開展研討會。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如何正確的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討論和研究。廣泛利用現代化手段擴展教師視野,對于優秀語文教改成果進行討論研究改進運并用到實際當中。
2.教學手段多樣化,完善教學設施
語文題材內容廣泛,傳統的語文教學容易對學生造成學習枯燥的感覺。小學生理解能力還是有一定的不足,對于有些文章中要表達的意境難以想象。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要合理利用教學多媒體來對文章的背景和情境進行詮釋。教師把文章通過圖像與和音樂表達出來,學生可以很快的融入到文章中,通過影像資料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并體會到作者當時的情感思想。[5]
3.課業和實踐相結合
教學要加強與學生已有經驗和生活的聯系,只有這樣才容易使學生與教材產生共鳴。學生真正融入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世界,才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課業不能脫離實際,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有些學生完成了課外作業,卻并不理解其深層含義,面對課文也是機械性的進行背誦。所以,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課業要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創新力,讓學生占據主動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留更多的空間給學生。
4.提高教學方法運用的素質和能力
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優化起著關鍵作用。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教學方法優化能力等方面需有所提高。學校應該注意教師職業素質和教學技能的提高,提升語文教學能力。通過深入研究課程標準理念、組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升學習積極性、變革傳統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各方面才能。
小學語文教育是學生啟蒙教育的最好時期,也是其他學科的教育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起引導作用,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起到關鍵作用。雖然我國小學語文課改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時也存在問題和矛盾,如果不及時對問題進行解決,會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對語文的熱愛和興趣。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小學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逐步進行探討、分析和解決。不斷提升教師自身能力,通過合理高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并且要不斷探尋解決各種難題的思路和方法,確保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達到新課改的教學目標。
[1]師進福,淺談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學周刊,2013(35).
[2]文明華.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 新西部:理論版,2013(7):199-199.
[3]李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D],延安大學,2014.
[4]陳小強,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5]陸穎,淺議如何培養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0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