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芬 李璟璐 蔡宇軒
?
校本研究對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思與促進
□羅秀芬李璟璐蔡宇軒
【摘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針對理工科院校面臨的心理健康教育兩難困境,理工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究,是更適合其面臨困境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校本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理工科院校
自2005年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以來,全國高等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漸發展壯大。其中,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該項工作因底子薄弱而開展較晚,普遍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受觀念、技術、人員素質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不能很好地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
“校本”,英文為“schoo1-based”,按詞義解釋其涵義即為“以學校為基礎”,更為我國本土化的解釋為“以校為本”。那么,“校本研究”簡而言之就是基于學校的研究。校本研究的三大覆蓋面為:一以學校全范圍為基礎;二以教師或行政管理人員為研究主體;三以學校中的那些關鍵、核心、根本的問題為研究課題。從而增進教育與教學質量,以及教師的綜合素質,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校本研究,進而得出相應的研究成果并灌輸于學校改革發展的內核之中。那么,針對理工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更適合解決其面臨的困境。
1.“解決心理問題”與“立足心理發展”間的矛盾
傳統心理健康工作在高校中開展的理念和價值取向通常把需要心理輔導與咨詢的學生看成是“有問題的”,錯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為是僅僅針對那些心理存在問題或障礙的學生開展咨詢和輔導工作。這種觀點重點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集中在關注大學生的學習困難、情緒情感困擾、適應障礙等“問題”上,非常關注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看待大學生的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不再是像以往那樣僅關注小部分學生出現的問題,而是轉而關注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發展性”,逐漸形成了積極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當積極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時,既會減少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或障礙,也會促進大部分學生健康地成長成才。而目前,在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職責依然被刻板印象地定義為“解決心理問題”,不僅僅學生,包括部分教師與行政管理人員對于那些“問題”學生才會推介心理咨詢中心的干預。
2.“職業要求精尖”與“教師水平普通”間的矛盾
教社政[2005]1號文中,明確提到“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隊伍。要堅持少量、精干的原則,配備一定數量專職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湖北省按照國家要求擬定了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研究生的專職教師配備比例應在1∶3000-5000;學生人數少于1萬的學校配備專職教師的人數不得少于2名。
人數目標不難達成,但教師的專業化素養依然沒有目標化考核,所以對于其專職教師隊伍的質量保證有待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強并且要求高的工作,對從業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要求都較高,既要有扎實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功底,又要熟悉一線學生工作情況。但就目前狀態而言,由于多數理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處在初始建設或逐漸形成期,大批前期從事高校德育工作的人員依要求轉型為專職教師,或者擔任兼職教師以擴充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組織設立又依各學校的政策不盡相同,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人員因科研與職稱評定方面的定位混亂、缺乏保障而造成人員的不穩定性,使得專職教師處境尷尬,減速整體心理健康隊伍的專業化發展。
3.“工作對象多樣而復雜”與“工作理論與方法薄弱”間的矛盾
目前,很多院校將心理咨詢機構作為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導部門,建立了校、院、班、宿舍四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然而在理工科院校,除了心理健康中心的專職教師外,其余各二、三、四級網絡的工作理論與方法參差不齊,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比較單一,工作人員的理論功底和培訓發展均極其匱乏。在這樣的情形下,就縮減了原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標,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品質傳播。
然而,目前在理工類高校中關于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理論研究多是對前人或現在已經出現和產生的各種心理現象與問題等進行綜述概括、整理分析。這樣的結果是一方面導致新興理論研究匱乏,二是使得理論研究滯后于同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熱點與重點。并且,在工作方法上,開辦講座、提供咨詢、舉辦主題活動、印發學習資料等常規工作方法常年不變化、不創新,很難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1.“發展化”原則
大多數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在調適和矯正心理上面,卻忽視了學生內在潛能開發和人格全面發展。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在目標上強調學生的潛能開發和人格全面發展,在教育理念上有較大轉變。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和結果不僅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也表現為心理輔導教師的發展和提升。
2.“整合化”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由諸多子系統構成的完整體系。這些子系統主要包括學生咨詢輔導系統、心理輔導教師培訓系統、教育環境設計系統等。各系統間連接成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適度而有效地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影響和干預,并能從宏觀層面創設積極的系統全面的架構,從而真正達到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
3.“本土化”原則
相對于國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為滯后。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操作上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理論。但由于傳統文化、價值取向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國外的方法與理論必定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所以我們必須對西方的理論進行本土化改造,從而適應我國的具體國情,以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1.積極開展心理健康的校本教研
心理健康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校本教研核心要素,專業引領是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目前高校教研室設置標準主要有三種: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學科標準,其中第三種標準比較新,可以讓教師在一個較堅實的平臺上學習和工作,并且能有利于教師的潛能開發和全面發展,能凝聚起老師和學生的力量,形成合力。
同時,高校應鼓勵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積極開展心理學科方面的課題研究,在課題立項、經費投入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加強理論與實踐融合。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工作內容、方法的融合,具體而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理論知識體系要與其工作內容、工作方法相統一。另一方面是理論知識與工作對象的融合。這種融合能夠將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工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應緊緊結合國情和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目標是盡快構建具有中國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加快心理健康校本教材的建設
組織編寫自己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更能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校本教材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一要以科學的態度回答大學生面臨的心理發展問題;二要做到趣味性和科學性的適度結合提高教材的可閱讀性;三是要做到知識性與實踐性的緊密融合,既要能學習到心理學科普知識,又能把知識轉化成操作性很強的心理素質訓練內容。
3.規范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實施制度
理工科院校學校要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和學校實際,制定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體系,規范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基本要求。實施原則的制定對教育工作者自覺運用心理健康教育規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明確學校各個部門在此項工作中的責任并根據責任進行制度建設,加強三級制度建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使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立體化、多層面展開。一是學校整體制度,關注學校各部門工作的協調和有效運行,營造出濃厚的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氛圍,讓學生產生歸屬感。二是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制度,該中心要制定具體的政策和方法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學院制度,應普遍實施院級心理健康老師、心理委員制度。
4.加強心理健康的校本文化建設
校園環境的優雅、校風學風的優良、文化活動的豐富,都能起到陶冶學生道德情操,凈化學生精神世界的作用。同樣,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對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面向全體大學生,通過個別咨詢、團體咨詢、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班級輔導、心理行為訓練等多種形式,為大學生提供及時、有效、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做好對新生、應屆畢業生、家庭貧困學生,特別是學習困難學生、失戀學生、違紀學生、言行異常學生的心理輔導和咨詢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師生心中的影響力,使得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健康意識深入人心,更好地營造大學校園健康活潑向上的心理氛圍。
參考文獻:
[1]楊騫.校本研究:認識及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5,(7):67.
[2]彭飛,朱岳梅,蘇吉.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層矛盾與解決策略[J].高校輔導員,2014,(4):47.
[3]彭永東.論高校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開發[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9):110.
[4]盛鵬飛.理工科院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3,(3):79.
[5]黃重.高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07,(5):69.
[6]趙偉,康智杰.理工科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6):50.
(編輯:秦俊嫄)
作者簡介:羅秀芬,碩士,湖北工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李璟璐,碩士,湖北工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蔡宇軒,碩士,湖北工業大學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5-01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