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海兵
(南京市江寧區湯山中學)
《“探源尋泉”木刻畫》教學案例
賴海兵
(南京市江寧區湯山中學)
【教材分析】
本課是我校美術校本課程《“探源尋泉”木刻畫》的第1課,融合了美術學科“欣賞與評述”“造型與表現”兩個學習領域。以探究溫泉文化為切入點、結合版畫學習,引導學生在藝術的“文化學習”和“藝術實踐”兩個方面展開體驗學習。讓學生感知木刻畫藝術的特殊語言及其文化美學內涵,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行為素養和審美情趣。
木刻版畫是一門集繪畫、刻板、印刷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繪畫藝術。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木刻版畫,至今已有五百余年歷史。作為美術校本課程,學生通過木刻畫創作參與“探源尋泉”活動。用作品呈現“湯家家”:溫泉體驗第一站、南京古猿人遺址、石窟壁畫、明文化村、民國建筑、七坊農家樂等家鄉風土人情。湯山歷史悠久,底蘊厚重,遠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國文化傳承有序,交相輝映,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世界溫泉名鎮。這些都是我們進行木刻畫創作取之不盡的素材。
【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經過多年的美術學習,已有一定造型能力。學生十分喜歡操作互動的課堂形式,敢于嘗試新鮮事物,但對版畫知識了解較少,本課的教學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范例剖析、教師引導、自主探究,讓他們親身制作并體悟印版效果,為學生今后在印刷技巧方面進一步學習和提高做適當的鋪墊。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金陵派版畫的介紹,了解版畫的種類及藝術特點,用自己熟悉的校本文化素材搞創作,擴大和延伸版畫學習效果。
技能目標:認識和掌握版畫的造型規律,由模仿進而獨立創作,完成有創意的黑白木刻作品。
情感目標:通過欣賞和實踐,培養學生對傳統藝術和家鄉文化的情感,養成講秩序、操作規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木刻畫線條表現技巧、制作步驟和方法。
難點:木刻畫的刀法和刀味的合理運用,木刻畫作品的審美趣味在創作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木版、刻刀、顏料(油墨)、滾筒、印紙、木刻示范作品。
【教學過程】
1.教師展示剪貼紙版畫、鏤刻紙版畫和吹塑紙版畫學生作品,問: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在小學介紹過的版畫還有哪些品種?
2.視頻展示《窺妻祝香》《烏衣兆夢》等金陵派版畫作品,重點介紹金陵陳氏繼志齋版畫。繼志齋所刻的版畫,線刻已頗為細致,且基本為陽刻。同時,保留了金陵派早期版畫疏朗,以人物活動為主體的風格,是明萬歷中晚期金陵派版畫的杰出代表。
【設計意圖】
以學生作品欣賞導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課前搜索的資料,激發學生對身邊的文化遺產主動探究的熱情,對《“探源尋泉”木刻畫》教學內容有初步了解。
1.欣賞名家作品:馬蒂斯作品《椅上的桃子》,展示教師轉化制作的同圖黑白版畫。
教師:版畫的構思是版畫創作的首要環節,具體構圖時要注意些什么?
小組討論,交流想法。師生共同歸納:版畫構圖要圍繞一個主體,通過點、線、面的組合,構成一個較為完整而飽滿的畫面。黑色形態在構圖中起主導作用。構圖時還要考慮刀法、肌理的運用等問題。
2.形象轉換(構思與構圖)
教師展示“湯家家”形象標志(雕塑),介紹其中內含的文化象征意義。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雕塑“湯家家”的形象元素轉換成木刻版畫的新面孔“湯佳佳”同學,主題明朗。
教師小結:版畫創作要從發生在自己周圍環境中的一切生活現象中發現美,從而創作出有趣的造型,使作品有生命力。
【設計意圖】
在開始階段,教師提供范例并做一定分析。本環節以教師轉換名家作品形式,讓學生大膽嘗試版畫起稿構思及大色塊布局,促進學生認識和掌握黑、白、灰處理方法。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木板上試一試三角刀和圓刀,討論刻出的線條有何不同?
刀在木板上留下的痕跡與筆在紙上的痕跡有著不同的藝術感覺。圓口刀給人感覺輕松自然而溫和,三角刀善于刻制線條,給人感覺強烈、刺激、理性。如何使用這些工具要根據畫面的需要決定。
2.學生將畫稿拷貝到版上,用墨涂黑的板面上直接用鉛筆轉畫畫稿,也可以畫在復寫紙上再拷貝在版上。
3.先用三角刀刻輪廓邊緣線,再逐步完成亮面。教師介紹起、行、收、轉這4個過程刻出來的線條,要求學生準確地把握好用刀的速度和力量。注意用刀安全,左手勿置于刀前。
4.磨印完成:印是重要一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木版上均勻滾墨。如果是用較結實的白紙拓印,可以用木蘑菇等弧形器磨壓。在局部拓印滾油墨時要注意不能移動紙張。如一次套印不夠理想,可以再加顏料重印,直到滿意為止。印刷時要十分細致,完成的作業要干凈。
5.簡介裝裱、簽名、保存的方法。
6.作業要求:可以選擇流泉廊、足浴亭、碧玉潭等作背景,表現游客在“湯佳佳”同學帶領下體驗溫泉文化的場景。作品要體現木刻畫的風格和特點,每一種線條都應有鮮明的刀雕鑿痕的味道。
學生作業時,教師不輕易動手,充分發揮學生的才智,對于自主能力較弱的學生,要適當地給予指導和幫助,使其得到要領,完成作業。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體,有效引導學生掌握木刻畫技法和制作步驟,幫助部分學困生越過畫稿或刻版難題,優化學生作業效果。
以小組為單位評選優秀作品,進行自評和他評,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創作熱情與能力,對學生作品以及創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鼓勵學生大膽實踐。
【設計意圖】
通過作品展示和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并再次鞏固本課要點。
推選出本班的優秀作品參加全年級《“探源尋泉”木刻畫》展示、交流。
將自己的《“探源尋泉”木刻畫》木刻畫作品制作成藏書票、賀卡等,贈送給在“湯家家”體驗溫泉的游客。
【設計意圖】
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繼續挖掘學生對版畫的興趣,讓學生對身邊的溫泉文化“標本”進行對應研究,進一步學會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
【案例反思】
1.第一節課后,學生看到自己的處女作面世,那份欣喜溢于言表。通過這些作品,可以傳遞每個人對藝術的理解和對家鄉的祝福。可見,校本課程《“探源尋泉”木刻畫》是接地氣的藝術活動。
2.為配合課程建設,還需要建立以《“探源尋泉”木刻畫》為主題的校園網站,讓學生能在網站中全面了解“金陵木刻畫”的歷史知識、傳統作品、現狀以及創新情況。利用網站互動式信息溝通平臺,組織學生在網上參與課題設計、調查、投票等活動。
3.為厚實“探源尋泉”內容,還可以尋找《“探源尋泉”木刻畫》與語文、社會、思品、英語課程教學的結合點。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孫黎.版畫[M].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呂中元.黑白圖形構成教程[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0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