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靜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揚子中學)
讀寫,與互聯網同行
馬文靜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揚子中學)
時下,“互聯網+”成為最火的詞。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它所呈現的氣象正可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各行各業因互聯網因素的介入形成一種新的、創造性的發展形態。說到語文課堂,其實,互聯網正以其他媒體不具備的優點闊步穩進、氣意勁足的態勢“挑釁”著傳統的讀寫教學。
互聯網時代,社會環境悄然發生改變。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多,從而使人們的認知、生活感受、價值理念趨于多元。讀寫教學,如一味囿于傳統方式,不能與時俱進,無疑有“閉關鎖國”“故步自封”之嫌。長此以往,對學生而言,他們的讀寫空間、思維領域略顯逼仄。這與“以人為本”的教育特征顯然相悖。
互聯網時代,如何最大化地提高閱讀與寫作的效率,使學生真正做到胸懷錦繡,才思泉涌,才能洋洋灑灑地訴諸筆端。
有人認為,讀我所愛,愛我所讀。也有人認為,作文,作出的是靈魂,奏出的是心聲,體現的是精神。這與互聯網又有何干?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必要信息的提供等等,通過有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以前,學生閱讀的材料大多來源于課本內容、課外書籍、期刊等,閱讀的主要方式是老師的傳輸和自己的感悟,然后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寫。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是說不好,可是它接受信息的形式單一、進程緩慢、刺激度弱,容易限制學生,影響其知識容量的擴充。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語文學習無形中變成了學生的負擔,哪里還談得上興趣?
互聯網時代的網絡通信技術,可以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理想認知工具,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梢哉f,互聯網從它產生的那一刻起,便具有快捷性、廣泛性、持久性、大容量、交互性等優點,它集文字、圖片、影像、音頻等多元形式于一體,是一個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的資料庫。其方便、直觀、具體的特性,相對于傳統教學,更有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開闊學生的思維,拓展他們的想象空間,可以真正地讓學生言為心聲,游刃有余地做到“我手寫我心”。學生如能迅速、便捷、更為形象地體會閱讀的樂趣,能率性自如地彰顯寫作的沖動,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其實就間接地達到了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讓閱讀、寫作成為“我”的必須,成為“我”的自然,從而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這樣,隨時隨地地發表觀點,抒發感想,與“書”為友,情動于中,書于筆下,才能真正將我們傳統的讀寫教學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相對于傳統的書面閱讀和寫作,互聯網為我們打開了與世界溝通的多扇窗,輸入和輸出渠道的增加,使我們的知識面大幅擴展。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古代讀書人,已經完全不適應今天這種日新月異的社會現實了。也就是說,如果不積極主動地及時為自己充電,就極有可能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從而落后于時代,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你out了。精神食糧,是澆灌意識和精神之花的養分,缺少了它,人的心靈就會枯竭,人的靈魂就會嚴重地營養不良,人的精神家園勢必將因此而變得荒蕪?;ヂ摼W為我們多渠道地閱讀提供了方便,使獲得精神食糧變得更加便捷,隨時隨地地滋養如飲“心靈雞湯”,使人能夠由內而外地“容光煥發”。
許多人都愛夜晚的空曠及有時的滿天繁星,甚至于一輪金燦的圓月。當然,深沉的我也不例外。或許是我長期與處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的學生為伍的原因吧,再或許是接近不惑之年的我感悟到了一些人生的真諦,在空閑時,我會去河邊走走,山下溜溜,吹涼涼的風,看夕陽西下的景觀。也會在一些特別的日子里,手抱一大本書猛“啃”,抑或是將自己的體悟述諸筆端。如果能將“我”的“心靈雞湯”分予他人,將“我”漫步河堤的經歷與眾人分享,豈不是好事一樁?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在《孟子·梁惠王下》中講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把自己的感受及時分享給他人,別人的經歷拿來欣賞,作為自己的借鑒,在家即坐擁“天下美景”,并能及時將“天下美景”傳播出去,在與朋友分享交流的過程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閱讀與寫作,兩者一脈相承,不可割裂。杜甫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傳統的閱讀和寫作,老師往往都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做好摘要,這是一個比較費時費力的工作。而在網絡環境下,這些工作就簡單得多,比如美文的摘錄,就可以要求學生每周上網至少下載一篇自己最喜歡的文章,然后寫上自己的評論,講出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這樣的讀寫結合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幫助,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完成,省時省力更高效。
當寫文章成為表達情感的一個主要渠道,其實它也就成了一種必需,有情感不宣不暢,有觀點不表不明,看到別人的美文也忍不住欣賞、模仿。
通過網絡讓學生相互交流和評改作文,是一種很有創意的形式,它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每個什么,因此,我們可以這樣提問:閱讀這張圖片,請你思考:(1)經線和緯線的形狀是否一樣?(2)各條緯線是否等長,各條經線是否等長?(3)緯線和緯線之間是平行還是相交,經線和經線之間是平行還是相交?這樣的問題,語言準確,意思簡單明了,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學生有了具體的思考方向和明確的思考目的,從而容易探究出正確的問題答案。
課堂提問必須要把握好時機。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讓學生由原來的憤悱狀態進入到頓悟狀態,讓學生處于認知水平與教學內容不平衡的狀態中,如此,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欲望才會變得更強烈,提問的功能和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例如,我們可以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進行提問,如,在七年級下冊《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這一節中,關于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的教學,我們可先提出問題:我國降水的時間分布和空間分布是怎樣的?這樣,學生就會回憶七年級上冊所學過的《氣溫和降水》中的我國降水時間分布和空間分布的相關知識點,進而對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輕松理解,也實現了學生對學過知識進行鞏固、對新地理知識進行深刻理解的雙重目的。另外,我們也可在導入環節對學生進行提問。因為導入環節是課堂的起始環節,學生是否會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學習注意力是否能集中與此環節息息相關,在此環節向學生進行課堂提問,能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極高的期待。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更多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對學生學習思維的鍛煉、學生學習智力的發展以及學生質疑與探索精神的培養都具有重要作用。作為七年級地理教師,我們必須積極探索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改變提問效果低效、無效的不良局面,促使課堂提問的價值和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1]李霄瑤.優化中學地理課堂問題設計的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
[2]李宏偉.如何增強地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