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穎
(江蘇省蘇州立達中學)
多樣閱讀方式 感受閱讀快樂
鞏穎
(江蘇省蘇州立達中學)
閱讀是人的一種需要,更是學生發展的需要。閱讀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備受關注的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不能光靠讀幾冊課本,更多的是得益于課外閱讀,以讀促學。而目前初中生的閱讀狀況不容樂觀,閱讀時間少,又提不起興趣。于是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滲透多樣閱讀方式,讓學生感受閱讀的快樂,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興趣;活動;結合點;成果展示
眾所周知,閱讀需要時間,而學生的閱讀時間卻很少,其原因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考的壓力使學生的閱讀面狹窄,僅僅局限于教科書,閱讀學習的天地也局限于課堂。面對現實和教育教學需要,教師既要為學生升學考打好基礎,又不能泯滅他們的閱讀興趣,既要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又不能扼殺他們的閱讀個性。筆者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做了一些嘗試,采取多種閱讀方式,讓學生感受閱讀快樂。
平時我們總讓孩子多閱讀,閱讀方式也很單一,其實開展豐富的語文綜合性活動,改變閱讀的方式,自然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獨立自主地參與,選擇面廣,完全成為閱讀的主體。它尊重了學生的愿望,打破了學生在教師的牽引下走進既定的閱讀模式。
筆者所在的學校有一個傳統就是課前演講,于是將閱讀與演講結合。學生以自由組合的方式成立小組,每組大約6人左右,每個小組圍繞感興趣的內容確定一個演講主題或交流話題。而后小組成員以此為綱,每人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從各個角度去探究思考,然后著手各自閱讀,整合多篇文章的不同觀點,最后進行交流。筆者欣喜地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有的請教老師,有的去圖書館找閱讀資料,有的一起交流心得,有的親自去蘇州城走一走,看一看。筆者每周安排一節語文課給學生,以展示他們綜合性語文活動的成果,即圍繞他們小組的話題進行專題演講。學生都興趣盎然地參與,且各展才華。
閱讀是靜態的,活動是動態的。兩者結合點就是圍繞閱讀開展語文綜合性活動,也就是學生自主地、創造性地去閱讀,讓閱讀成為他們的需求,使學生愿意去閱讀,有興趣去閱讀。
應試層面上尋求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結合點,既有效地利用了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伸,又積累了文化素養,從而更好地應對考試。
課本里文章的延伸補充可以從同一個作家的角度選擇:教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補充《阿長與山海經》《故鄉》等其他作品;學了高爾基的《童年的朋友》,可以補充他的自傳體三部曲閱讀;讀了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可以補充《一些印象》中的其他文章;學了秦文君《偉人細胞》,可以推薦《男生賈里》《女生賈梅》等系列作品。也可以從同一題材的角度選擇,學了表現親情、童趣、愛心等文章,可以補充給學生類似內容的文章閱讀。還可以從同一寫作風格、主題、寫作方法、體裁等角度進行閱讀的補充,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具備了閱讀這些文章的語感,有興趣,也更好地提高了語文素養。
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都希望通過努力展示自己最成功的一面。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也有成果,筆者提供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從中再次獲得成就感,更好地投入閱讀。
課本劇表演——無論是童話、戲劇,還是小說、古文都可以讓學生進行舞臺表演,這樣的表演讓學生親身參與、表現自我,使學生在感到新鮮有趣的同時,自信心得到了滿足,從而增強了閱讀這類書籍的積極性。如《皇帝的新裝》《晏子使楚》《威尼斯商人》等,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對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的理解進行編排,體會隱于字里行間的美,不斷生成新的更深層的理解和感悟,這樣學生會全身心地融入課文的情境,進而閱讀相關的安徒生童話,有關晏子的文章、莎士比亞的戲劇,提高閱讀積極性,加深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講故事接龍比賽——學生閱讀了相關作品,以講故事來展示成果。如《湯姆索亞歷險記》的閱讀,在湯姆索亞歷險記的整個過程中,他先后經歷什么樣的事情,每個學生在閱讀完后進行總結,口頭講述,讓他們自己在臺上展現自己的閱讀成果,這就能夠調動大家閱讀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之上,指導他們閱讀馬克·吐溫的其他作品,引發學生的興趣,例如《競選州長》《百萬英鎊》《敗壞了赫德萊堡名譽的人》等。
還有閱讀小報,閱讀課件展示,圍繞某種文體,或某位作家,或某種題材來制作。抑或學了《陋室銘》,也進行一篇“銘”的寫作,而后展出,同樣都可以激起學生閱讀的深入、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要讓他們感受到語文閱讀的快樂,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識地變花樣,注重他們個性的看法,尊重他們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在快樂中積累知識、體驗,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張中原,徐林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編輯 張珍珍
鞏穎,女,山東萊蕪,1978年7月,中學一級,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