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晶
(江蘇省盱眙縣第一中學)
精選素材讓課堂與生活完美融合
尹晶
(江蘇省盱眙縣第一中學)
要想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必須關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活生生的生活經驗,選取有效的教學素材來組織教學、點亮課堂。蘇人版八下第五單元中《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一文理論性和現實性都很強,但教材的內容非常簡略、抽象。在教學這一課的內容時,在教學素材的編制、選取和運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素材;生活;學生;課堂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思想品德課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這就說明思想品德課教學離不開“生活”這一“源頭活水”,一旦與生活分離,便失去了依托和保證,思想品德教學就容易流于虛空。
師:自編故事《馬家風波》第一幕
八年級學生亮亮家最近喜事連連,不久前亮亮哥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重點中學,前幾天亮爸又接到了單位升職的通知,年后即將接任單位領導一職。但是緊接著升職通知的是接二連三的飯局,吃飯免不了喝酒,這不,沒幾天爸爸攤上大事了——酒駕撞了路人(傷得很重)……
師:請同學們合理設想,等待亮爸的會是什么?
通過追問和引導,學生的回答基本達成了我的預期目標,于是我順勢而下,及時做了小結: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總是會受到一定行為規范的約束,正是有了這些行為準則,才能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保障我們每個人的自由和權益,法律就是這些行為規范中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即引出本節課要講的內容。
【感悟】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經說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這一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老師通過生活小事設置懸疑,從而喚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再加上有了前段時間對承諾相關知識的學習基礎,學生個個躍躍欲試。原本平淡無味的法律課,頓時有了色澤。
斯賓塞曾說過:“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作為教師一定要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是為了最終的“不教”。因此,教學中教師不要做個辛苦、機械的知識灌輸者,而要做一個機智、靈動的知識引導者。
在引出課題《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后:
師:想一想,憶一憶,我們接觸過的法律有哪些?
生:《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刑法》……
師:同學們知道這些法律是怎么來的嗎?老師這有兩個非常形象的材料,里面就包含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并結合課本,得出答案。
師呈現材料:
材料一: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八)》;修正案增設了“醉駕飆車”等違法犯罪案件的新條款。
材料二: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了更好地弘揚傳統美德,國家對其加以確認,賦予其法律效力。
師:閱讀上述材料,結合課本指出法律的來源分別是什么?
生: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師:誰來制定或認可呢?
生: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師補充說明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法律的第一個特征——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感悟】《心理學》中關于遷移原理的應用的相關論述中描述到“復習相關知識的目的是為知識的正遷移創造條件”,教師在教學中做好引導工作,就是對遷移原理的運用。可以設想如果沒有立足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只是一味地灌輸學生新的知識、原理,哪怕是再優秀的學生,也會因為記憶的疲勞和疲倦而對新知產生厭倦和抵觸心理,我們常說的聽天書估計就是這樣的狀況吧,就是不知道的東西,剛聽可能會因為新奇而很感興趣,但是聽久了,就會因為聽不懂而厭倦。
教學與生活不同,教學中往往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可能不夠緊密,甚至可能是毫無關系的獨立片段。但是一節課的內容如果太過分散,勢必會讓人覺得雜亂無章,難以聯系和識記,因此,教學中如果能有一條清晰的貫穿始終的主線,將所有或者說大部分內容串聯起來,那必定會讓人眼前一亮,效率倍增。
投影呈現:《馬家風波》第二幕——網友說事
亮爸的事情一出,立馬有拍客將消息傳到了網上,網友們立即展開了討論:
@地球超人:身為領導,知法犯法,應該從嚴處罰!
@輕舟:領導與普通人不一樣,應該從輕發落!
師:你贊同網友的觀點嗎?你的觀點是什么?
通過一系列辯論,得出結論:應該依法制裁,由此得出法律的第二個特征: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至此,階段目標初步達成。但是還不夠,于是故事繼續……
《馬家風波》第三幕——亮爸潛逃
亮爸回到家后,將事情告訴了亮媽,亮媽勸說道:“你還是逃到外地去避一陣子吧!”亮爸思量再三,決定潛逃,可是剛出門就知道計劃失敗了……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誰來了嗎?
學生:警察。進而得出結論:法律的第三個特征“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除了大家熟知的警察,國家強制力還有哪些呢?
生:軍隊、法庭、監獄等。
師:(投影圖片展示強制力)并追問如果沒有這些強制力,會發生什么事?
學生盡情表達。在此基礎上得出: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和要求,法律不可能被所有社會成員自覺接受。國家為了保證法律的實施,維護國家利益,就必須依靠國家強制力迫使全體社會成員毫無例外地遵守法律。
【感悟】通過網絡、雜志和報紙等搜集到的或者根據材料原型編撰的教學素材,一般和教學內容有關系,但是可能并不明顯,如果是很多個來源不同的素材,常常還會面臨雜亂無章甚至互相矛盾的可能,所以如果教師不加整理地簡單挪用,極易增加自己的教學負擔和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對《馬家風波》的后續事情精心設計,去粗取精、合理整合、前后串聯,形成一條連貫的主線。此外,為了提升教學效果,筆者還特意注重了教學素材的呈現方式,用時下非常流行的微信,讓學生眼前一亮,興致高漲。
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認可,那么很難內化為實際行動。在教學的最后,筆者假借教學素質主人公之口說出對學生的期待和要求。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情感的教育、心靈的洗禮。
師:投影呈現:《馬家風波》第四幕——亮爸的懺悔信
亮爸因為酒駕,犯危險駕駛罪依法拘役六個月并處罰金5000元。在服刑時,亮爸寫了一封懺悔信給兒子:
“亮亮,爸爸現在無比懺悔,以前爸爸以為喝酒能給人自由,現在爸爸卻因喝酒失去了自由,因為爸爸喝酒的行為嚴重侵犯了他人的自由。爸爸沒有給你做好榜樣,希望你原諒爸爸,并且以爸爸為戒,從今以后,好好學習法律,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想你愛你的爸爸
(提前做好錄音,并且配上合適的感人輕音樂,借助多媒體播放)
師:看完爸爸的懺悔信,同學們應該有很多的感動與收獲,不妨動筆寫一寫。
短短的幾行字,卻道出了失足人的悔意,道出了天下父母心。學生看完了信,靜了,收獲了。至此教學內容雖然已經結束,但是留下的思考太多。似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教學來說,教師就是巧婦,素材就好比原料,教師要想做出美食,必須要選好原料、用好原料,從而讓學生享受到一頓頓豐盛的知識大餐。
[1]胡波.新課程對教師的新要求[J].課程·教材·教法,2004.
[2]李越.教育心理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