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木榮(福州一中)
歷史課堂中學生“主體性”學習模式探究
——以人民版“外交關系的突破”一課為例
曾木榮
(福州一中)
現代人的核心素質是人的主體性,是人具有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能主動發展和完善自己。創造有利條件,使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養成。教學的關鍵就在于讓學生融入其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外交關系的突破”一課,課標要求掌握新中國外交突破的相關史實及其產生的影響。高一的學生大都還未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學習動力也不足。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種情況,設計出能讓他們參與其中,并發揮主體性的課例,幫助他們掌握本學科的基本學習方法,提高歷史學習興趣。
本課學習前的一周,我將班上的學生分成了四個小組,分別探究中國重返聯合國、中美關系解凍的背景、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過程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相關內容。在確定好各小組負責人和探究的主題后,我向他們提供了一些閱讀材料。這些材料大都選自目前學術研究的前沿成果,但考慮到學生目前的接受程度,我對這些材料進行了精心的選摘。盡量選擇那些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學術嚴謹的材料。要求他們群策群力,共同閱讀,形成成果,在課堂上由各小組的中心發言人匯報探究成果。
前期工作布置完畢后,我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持續的跟蹤。高一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不如高二文科班的學生。為了使他們的探究成果能在上課前及時完成,教師的跟進是必需的。我的做法是每天下午放學后,找到各小組的負責人,依次向他們了解探究的進展,督促他們抓緊時間。借此機會,也可以及時解答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適時給予方法上的指導。
如此,就可以準備上課了。一學時45分鐘,其中30分鐘用于學生報告和討論,15分鐘用于教師的引導和總結。第一部分,教師進行新課導入。第二部分,請各小組的中心發言人上臺匯報探究成果,匯報完成后,其他小組就其報告中存在的問題或聽完后仍有不解的問題,向這一小組提問,作報告的小組集中討論后回應問題,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在學生的討論中,教師應當扮演重要的角色,既要維持好課堂問與答的秩序,又要對學生的回答做恰當總結,甚至要在此基礎上追問,不斷挖掘教材的外延,拓展教學內容。第三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總結性點評,梳理本課的知識點并創造條件升華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課堂實踐來看,學生所展現的成果,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學生資料查閱之廣、史實建構之完整、觀點概括之精當可以說是出乎我意料的。可以說這堂課充分發揮了他們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避免了傳統教學中存在的“重教師而不重學生,重傳授不重探索”的缺陷。下面就簡要闡述學生對教材內容解讀的精彩部分。
探究重返聯合國的學生查閱了大量學術研究的前沿成果,超出了我所給材料的范圍。通過對張紹鐸的《美國與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一文中材料的解讀,他們得出了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也是中國重返聯合國的一個因素,并指出這僅僅是外部的促進因素,根本還是在于中國自身國力的增強。這樣就豐富了學生對中國重返聯合國背景的認識。
探究中美關系解凍背景的學生通過對材料的認真細讀,從中理出了一個理解中美關系解凍背景的理論框架,即中國、美國和蘇聯的國際大三角關系,并具體分析了20世紀70年代三國間兩兩之間的關系。這樣深刻的分析,足見他們課前是做了充分準備的,這是其主體性充分發揮的體現。
探究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學生以時間為軸,一步一步地展現了中美走向正常化的過程,詳略得當。
探究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學生用漫畫的形式演繹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富有創意,使歷史生動活潑了起來。課堂氣氛隨之帶動起來,在這種情境下,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是事半功倍的。
學生主體性學習模式在歷史課堂中的實踐,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老師則看似淪為了配角,實則不然,這種模式下反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既要有廣闊的知識面,能為學生提供最有價值、最具可讀性的學術前沿材料,又要求教師有很強的應變能力、總結能力和組織能力。唯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正確的發揮,而不是無的放矢。
主體性的學習模式,筆者認為課前的準備過程也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從中獲得的也許比課堂上更多。以本課為例,他們就在準備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學術鍛煉:學會了如何尋找材料,解讀文本和構建一個敘述框架。這些對于培養他們歷史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都是極為有益的。
一堂課中,既要展現學生主體性,又要體現教師的拓展和總結能力,避免“生強師弱”局面的出現,兩者角色的比例拿捏問題,筆者還需不斷進行實踐和研究。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