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琳(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
豆好,人好,情更好!
——“倒吃甘蔗”學《社戲》
林宗琳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
上課地點:廈門一中2010級七年(1)班。
學生情況:本班共49名學生,系普通初中電腦派位生源。其中進城務工子弟占了全班人數1/3,語文基礎參差不齊。本班學生活潑率真,但總體成績平平,缺乏深度挖掘知識和遷移拓展的積極性。
本課重點在于分別從人際關系的和諧平等自由,人性的率真自然,民風的淳樸好客三個角度感受人情美。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效率,對課文進行剪裁,截取歸航偷豆、平橋樂土以及戲前波折三個符合學生閱讀心理的片段進行品讀,在讀中品悟領略濃郁質樸的人情美。
(一)檢查預習
同學們,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魯迅的《社戲》,之前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有兩項:第一項過關生字詞,相信大家都沒問題了,那么第二項,找出文中最意味深長的話,不知道大家找的是哪一句?(學生發言)
(二)導入
“倒吃甘蔗”學《社戲》。據載,東晉著名的大畫家顧愷之說過:“每吃甘蔗,必從尾到頭,方可漸入佳境”,我們今天也來試一試,看看能不能像顧愷之所說的那樣“漸入佳境”。
(三)整體感知
1.請學生找出《社戲》的“甘蔗尾”——最后一段。
2.齊讀最后一段,品味:從這句話中讀出了什么?
(說明:這是集中體現“我”的感受的一句話,是全文最意味深長的一句話,也是概括全文,畫龍點睛的一句話,從這句話中可以感知本文的兩個重點“豆好”“戲好”,從而引導學生,好的不是“豆”“戲”本身,而是醇厚的人情美和如詩如畫的風景美。但,在沒有賞析全文的前提下,對這句話只求字面上的賞析,在整體感知時暫不求感情的共鳴。)
(四)品讀課文——豆好?人好!
1.歸航偷豆
①齊讀24~27自然段。
②思考:偷豆有意思嗎?從哪里看出來?(學生討論發言)
說明:桂生提議偷豆,理由充分,理所當然;小伙伴們的反應也是順其天性的自然。其中阿發的“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這是“要把最好的都拿來招待客人”的好客的習慣使然,率真的天性使然。更是因為平橋村民風的淳樸好客的影響。這里,說到雙喜,學生都會夸他為人著想,這的確有,但本課的重點不在于人物分析,而在于品讀人情美。說到人情,就必須說到人性。孩子的天性是什么?孩子的天性就是做錯事情,會害怕被責備,被罵,為了避免責備,而想方設法開脫或者把事情抹平。(聯系學生成長的生活體驗)在這里,為了避免阿發的娘哭罵,為了避免被八公公發現“我們”偷用了柴鹽,小伙伴們想出的各種辦法不正是這種天性的自然表現嗎?
這豆偷得好,偷出來人性的率真自然,偷出了民風的淳樸好客,偷出了濃郁的人情之美。(過渡:關于人情美的片段,課文中還有幾個,請大家找出來)
2.平橋樂土
①齊讀1~3自然段。
②思考:樂土,樂在何處?(學生討論發言)
說明:通過對這一片段的分析,重點從民風的淳樸好客和人際關系的和諧自由平等來感受人情美。小伙伴們陪我玩的前提是得到父母減少工作的許可,也就意味著,小朋友們的熱情好客背后有著大人們的熱情好客。這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一家的客就是公共的客,沒有“犯上”的概念。為了加深理解,舉出孩子們對八公公和六一公公的例子,例證在這里,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兒,都“沒有犯上”的概念,(對比《弟子規》中關于長幼有序的相關內容,對比魯迅在三味書屋的拜師經過,對比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在一個不受世俗尊卑觀念影響的淳樸的村莊里,是怎樣的一團和氣,迅哥兒是多么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這里的人際關系是多么的和諧平等自由。從而讓迅哥兒感到賓至如歸,感到溫暖,而這溫暖人心正是那美好的人情味!(過渡:同樣讓我們感到溫暖的人情味還有在哪個片段中出現?請大家一起找出來)
3.戲前波折
①齊讀第7自然段。
②思考:找出這個片段中外祖母讓你感到反常的表現。
說明:通過外祖母的反?!澳銘斏鷼狻备惺艿酵庾婺复椭v求禮數,而是什么讓外祖母如此講究待客的禮數呢?——這是民風使然。而小朋友因為我沒辦法去看戲而嘆息同情,到后來聽說八公公的船回來之后的興奮地“攛掇”,以及雙喜仗義地打包票,這時候,他們對“我”已經不只是在招待客人了,小伙伴對“我”的感情已經超出了主客的情誼,形成了兄弟的情誼了。他們把“我”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情一樣來關心,他們的語言和行動中無不折射中令人感動的人情美。
(五)小結升華
平橋村里那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友好,他們民風中的淳樸好客,他們人性中純真天然的美,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想起那夜似的好豆,便不由得想起那里質樸的人們和那濃濃的人情味。他們正像江南水鄉那神秘美妙的山水一般令“我”沉醉、感動,因而“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六)配樂朗讀,產生共鳴
請學生選擇人情美三個片段中最喜歡的一個片段,大聲自由朗讀,在朗讀中再次品味人情美,力求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有人說教《社戲》課文最后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鑰匙。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考慮,作者為什么把文中的戲和豆說得那么好?從《社戲》文章來看,那晚的戲并不好看,豆呢也僅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卻說是:“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為什么作者如此難忘呢?這看似矛盾的地方引發了我的思考。
看社戲是《社戲》一文中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難忘的,那么社戲真的很好看嗎?學生從文章中發現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渴望看的“能連翻84個跟頭的鐵頭老生”偏不翻跟頭,“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也始終沒有出現,最怕看到的“老旦”卻令人頭疼地唱個沒完。可是面對這樣并不好看的“戲”,“我”卻在離開的時候“回望”,“我”留戀的既然不是戲,那又是什么呢?既然對看戲本身沒有濃厚的興趣,那么“我”為何“回望”,“我”舍不得的究竟是什么?“我”眷戀的到底是什么?于是,細讀文本發現,戲前的波折中,“我”付出了期盼、焦慮、失望、欣喜,就算戲不好看,“我”也不可能走得頭也不回?。「螞r期間還有伙伴們的熱情、關懷、體貼、照顧,這所有的真心真情,怎一個“走”字了得?
真情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并且《社戲》中充滿了兒童的率真自然,天性之美。小伙伴之間的淳樸友情是作者動情描繪,潑墨最多的,為了滿足遠道來做客的“我”看社戲的愿望,小伙伴拍胸“打包票”!大的能把船駕得如“大魚背著孩子在浪花里躥”,而“我”由小的陪坐在船艙里,多么懂事的淳樸少年!“我”看不到翻跟頭的鐵頭老生,有雙喜善解人意的勸解,“我”有些倦了,馬上有桂生舀來水喝,特別是可愛的阿發,大家想吃羅漢豆時,他并沒有開口就表明自己的大方,而是“往來的摸了一回”才鼓動大家:“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的多呢!”坦白赤裸的真情讓人怦然心動!后來雙喜的阻止不過是想到阿發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這是一群多么懂事、體貼、善良、真誠的鄉下孩子啊,于是在設計本課時,我便從“情”字下手,因為同是孩子,他們有許多共通之處,情感上也更能產生共鳴,所以大膽地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嘗試引導學生深入文章解讀品味。教學結果證明,學生動“情”了。
魯迅先生寫出了孩子之間的純真,寫出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和厚道,留給我們的是人生經驗的通感:我們難忘的,留戀的其實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新連帶出來的種種情感歷程。因此我想,作者在寫社戲的時候,或許只是把社戲作為一個引子而已,真正要寫的是他們自己的戲,一場洋溢著人情味的好戲。
教學這課時,學生都很活躍,都回憶說他們都有類似的經歷。以自己的生活經歷來感悟書中的內容,當然也就容易多了。學生的熱烈反應讓我明白,語文課教學無定法,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和引導學生閱讀,在增強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開拓了我們的教學思路,如果一定要說有一點點成功,那就是嘗試的結果。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