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娜(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第一中學)
高一、高二語文積累學習的階段性及其策略
嚴娜
(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第一中學)
高一、高二階段的語文,積累什么?如何積累?由高三反觀高一、高二,得出高一、高二學生做好以下幾方面的積累是非常有必要的:字詞的積累、閱讀語感的積累、作文素材的積累。
積累;閱讀;作文素材
下面分三個方面講解高一、高二階段語文積累相應的策略:
在字詞的積累上,現在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字詞的感情,然后進行一定量的積累,而不是刻意追求系統化和板塊化,如果在此階段就陷入“應試”的僵化式學習中,勢必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字詞也就可能變得“面目可憎”,從而達不到積累的目的,因此,備考的一系列字詞積累方法在此階段并不適用。由此看來,趣味性積累字詞尤為必要。而落實每課、每單元的字詞是我們的目標。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即小組成員利用課余或早晚讀時間互相聽寫、組詞、造句,加深對字詞的理解與記憶;我們還可以采用“串珠”積詞法。古人在行酒令時“起頭作詩”的方法很值得學習,先報上一詞或成語,再由一個人以上詞詞尾字作開頭,另說一詞。這既可以集體進行,也可以自娛自樂。語文字詞的積累其實是一個運用的過程,它不是機械的抄抄寫寫,也不是死背詞語解釋,它更側重以“用”促“記”,而當我們真正做到以“用”促“記”,那我們就能在“用”的過程中培養起對字詞的情感了。
在閱讀的積累上,此階段我們應該更強調閱讀“語感”而非閱讀“知識”的積累。因為語感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而高一、高二階段就是最好的時機。那么,怎樣進行語感的積累?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讀古書、背古文、誦古詩、看小說、品散文、評雜文。課本要求背誦的古詩文一定要“爛記于心”,課本要求學習的現代文一定要領悟,此外,還要堅持閱讀課外書。其中,在古漢語語感的培養上,不妨從《唐詩宋詞鑒賞詞典》開始閱讀,接著接觸語錄體《論語》,進而閱讀故事性較強的《史記》和四大名著中的一兩部,如果兩年時間能完成這樣的古詩文閱讀量,相信到了高三,完成一篇分值22分的文言文就易如反掌了;在現代漢語語感的培養上,不妨多讀名家的作品,如馮子愷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刊物《美文選粹》《讀者》《青年博覽》《中學生閱讀(高中版)》。當然,兩年的課外閱讀,需要一個長期的有效的讀書計劃,需要持之以恒,需要每天有所接觸,不妨把它們當作我們的“枕邊書”,在夜深人靜時,走進名家的精神天地,進行“名家夜話”,或許不用多久,就會成為我們的精神盛宴。我們每天都讀書,讀的內容也要多樣,背幾句古詩名句,讀幾篇精美散文,瀏覽一下報紙雜志。隔兩天細細鑒賞一首詩歌,隔三天認真精讀一篇古文。當這樣的閱讀成為習慣,何愁語文學不好?
1.在作文素材的積累上,上面所說的課外閱讀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有必要采取“點圈勾畫”的方法,或者進行“讀書點評”(在原文空白處寫),或者寫“讀書感受、札記”,這樣的閱讀方式既能培養語感,也能積累素材,而且印象深刻。
2.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進行素材積累,是重中之重
教材資源豐富而典型,就是一袖珍型圖書館,只要加以充分開發利用,必定獲益匪淺。那么,如何“開發利用”教材呢?
(1)從文言文吸取營養
在學習文言文時,要有“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意識,可以借鑒文言文中的意境進行寫景訓練,可以借鑒文言文中的義理,就古人的觀點做深入的闡發,也可以不必拘泥于這些觀點做反調文章,更可以從其中深入挖掘,闡發新意。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游褒禪山記》)強調博學慎取的重要性,我們可以由此拓展思維,聯想當今學者的價值取向;還可以從文言文中提取有用的人和事,尤其是人物傳記,它們是一個素材庫,完全可以進行寫作訓練:可以再現他們的故事,可以進行歷史的反思,也可以作為論證的有利根據;另外,由于很多文言文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可以進行一個材料幾個角度的分析訓練。例如,學完《廉頗藺相如列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分析:從藺相如處理與廉頗的關系角度立論、從廉頗與相如的關系角度立論、從繆賢推薦藺相如的角度來立論等等。每學完一篇文言文,如果都能這樣多角度、多層面地進行相關的探究活動,那么,我們不但能對相關素材印象深刻,而且同時訓練了分析能力,這對我們日后的寫作非常有利。
(2)從現代文巧偷“功夫”
可以學習作者運用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的經驗,學習作者如何遣詞造句、連句成段、構段成篇等。具體表現在:①利用教材仿寫。可進行句子仿寫、片斷仿寫、選材模仿、組材模仿等訓練,如學習郁達夫《故都的秋》,可仿寫《校園的秋》《故鄉的秋》等等,通過仿寫來掌握作文技巧。②利用教材擴續寫。如學完一篇小說,可以對主要人物進行結局之后的續寫。③利用教材改寫。如學完《故都的秋》,可以就其中一幅秋景圖,發揮聯想和想象改寫成詩詞。
可見,真正意義上的作文素材積累,不是對一本素材本的簡單記憶,不是對幾個古人事跡的簡單摘錄,它更強調的是在運用中理解,在理解中記憶。因此,一定要下足功夫,而教材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積累素材的最便捷的方式,既省卻了到處搜羅讀物的時間,又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因此,在高一、高二階段,我們一定要重視教材,不妨準備一本“課內探究本”,一課一探究,內容不定,形式靈活,日積月累,必見成效。
[1]魏紅.語文教學中的人格塑造與培養[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2).
[2]折延東,萬榮根.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的思考[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3).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