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萬華,祁 進(.重慶開縣豐樂中學;.重慶開縣南門初級中學)
探討怎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詹萬華1,祁進2
(1.重慶開縣豐樂中學;2.重慶開縣南門初級中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倘若學生對學習有了強烈的興趣,那么就能夠積極主動地探究,且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快樂的情緒。尤其在數學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成功教學的根本所在。為此,闡述了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
初中數學;學習興趣;培養策略
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是學習興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倘若可以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就可以讓學生處于快樂的學習狀態,才可以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不然,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僅僅是強制性地要求學生,也難以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與學習積極性,進而降低教學質量。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下面,筆者就怎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了簡要的探討。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會到數學之美,如由理論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邏輯之美,由實踐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之美。例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0.618∶1的黃金分割之比屬于一種和諧之美和悅目之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探究這種藝術美。并且,數學公式非常和諧、整齊、簡潔,可以讓人們形成一種美的感覺,而實際生活中的大部分圖形要么是結合圖形本身、要么是結合一些數學理論形成的、要么是一些幾何圖形的組合,這些圖形的審美價值非常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效地體現圖形的色彩之美和線條之美,讓學生親身去體會和觀察,從而明確實際生活當中的數學圖形之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將實際生活當中美的圖形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生活和創作美術中加以應用,從而產生共鳴,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
實踐證明,相比較于看見和聽見,做過更能記住和理解。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積極地探究與參與非常關鍵。教師應當給予學生親自參與和動手操作的時間與空間,以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例如,教師在講解三角形內角和知識的時候,首先要求學生將兩個任意的三角形畫出來,再給學生講:“請同學們用量角器測量出自己畫的兩個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你們只要跟我說其中任意兩個角的度數,我就知道另外一個角的度數。”這樣,學生都非常好奇和感興趣,他們都想試一試,看一看老師是不是可以做得到。在學生仔細地測量之后,跟教師說兩個內角度數之后,教師就能夠快速地說出另外一個內角的度數。如此一來,學生非常驚訝和意外,都非常好奇老師是如何知道的。而教師以此為契機,要求學生剪下兩個三角形的任意兩個角,且引導學生將這兩個角與第三個角進行拼接,保證角頂點的重合,然后讓學生觀察這是一個什么角。結果,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拼接成一個平角。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后能夠獲得結論:對于任意的三角形,它的三個內角能夠拼接成一個平角。由于平角是180°,因此,教師能夠引導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即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的度數是180°。這個時候,教師再一次提問學生:“你們可以解釋三角形為何只能有一個直角或者是只可以有一個鈍角嗎?”這樣學生再進行思考就容易多了,也能夠順利地回答這個問題。總之,基于教師的指導和啟發,要求學生動手操作,在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之后,學生能夠親身體會到獲得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整個過程,也可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因此,對學習數學知識產生強烈而濃厚的學習興趣。
初中數學教學尤為重視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的有效統一,大部分教學內容的出現都引入了實際生活的原型。為此,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需要靈活地應用實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教師應當盡可能地應用學生非常熟悉和了解的實際生活素材,創設相應的問題教學情境。例如,結合教學實際要求,在野外、工廠、操場等場所開展,以使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當中親自感受,從而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如生活實際中經常見到的一種圖形是三角形,并且相似三角形的應用十分普遍,而教師在講解這部分知識的時候,設計下面的問題教學情境:學校在舉行升旗儀式的時候,你們可以觀察到旗桿是高高的,那么你可以測量出旗桿的高度嗎?基于如此的教學情境,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相似三角形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強烈學習興趣。再如,實際生活中經常碰到貸款、取款、存款的事情,教師可以設計下面的教學情境:為了給你準備上大學的15000元,你的爸爸要在銀行存進一筆錢,倘若存期是5年,年利息率是3.4%,那么需要存入的本金至少為多少元呢?而倘若先存2年,年利息率是2.8%,然后再將本金和利息轉入3年期限,那么需要存入的本金至少是多少元呢?你還有更加理想的存款方法嗎?事實證明,教師以這種模式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數學應用意識。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實施有效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如此,才可以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
陳曦.植根于“感悟、發展、探究”的數學課堂[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