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吉燕(寧夏海原縣第三中學)
提高初中語文課堂學生主體性的實踐與思考
丁吉燕
(寧夏海原縣第三中學)
面對新的教育形勢,社會對學生的要求有了變化,更加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目前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探究了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提高初中語文課堂學生的主體性。
初中語文;學生;主體性
初中教育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關鍵時期,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夠提高,同時也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傳統教學活動中一直都是教師占中心地位,在課堂上都是教師說了算,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如果對教師提出了質疑都會被認為是不尊重教師。但是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導致了很多不好的結果,它讓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讓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注重考試的結果,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特別是這種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影響了學生的性格,因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成長的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他們不會對教師的教學提出問題,教師說什么他們都會照做,在這種情形下學生逐步丟失了他們的主體性。特別是對于初中語文課堂來說,在傳統教學的影響下,教師過于死板,只要求學生記筆記、背課文,完全抹殺了學生的主體性。即使教師在課堂上出現了錯誤,學生也不會提出來,比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寫錯一個字,學生也不會說,他們認為教師是對的,只要聽教師的就可以了,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只會被動地依賴教師。這種封閉式的初中語文教學削弱了學生的探究思考能力,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喪失。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作為主體,是初中語文課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提升語文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首先,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講課的時候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在新的教學方式下教師要認清自己的位置,積極地引導學生進入主體位置。其次,創造輕松和諧的課堂環境,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過去的課堂非常嚴肅,在現在的課堂中,教師應該把課堂的氛圍變得輕松和諧,讓學生從過去的學習氛圍中走出來,在輕松和諧的課堂中讀書,讓學生在開放式的初中語文課堂中學會自主思考,教師要改變自己過去的形象,學會與學生平等溝通,讓學生不再害怕因為指出教師的錯誤或者回答錯問題而受到批評,在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心中所想,即使不是正確答案,也要給予鼓勵,讓學生主動發言。比如,在學習《蘆花蕩》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把不懂的生詞查清楚,查清楚《蘆花蕩》的歷史背景等一些知識,在上課時可以采用學生單獨朗讀、全部齊讀、小組連讀等朗讀方式激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在進行課文講解的時候,教師和學生互相設置疑問,教師對學生具有創新性的問題要給予鼓勵,最后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用合作的方式來自己講解這篇課文。在這種輕松和諧的課堂環境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同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在此時體現出來。
學生的主體性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學生要敢于自我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在課堂上教師要把握任何能夠激發學生思考能力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讓他們在大腦中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回答的積極性等及時地調整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同時學生有疑問都可以隨時提問,只要學生對某個問題有看法都可以問,形成一種同學之間互相提問題,彼此討論,解答的學習狀態。教師在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尊重學生的提問,不能打擊學生,學生提出和教師不同的觀點,甚至是異想天開的觀點,都是學生獨立思考出來的,這些獨立思考的產物,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最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分層教學,在初中時期,因為學生個人的情況不同,接受程度也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注重分層教學,根據每個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維能力來進行教學,讓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掌握知識。比如,一些不善于表達自己觀點的同學,可以用角色扮演或者辯論等方式來讓他們把心里想說的話說出來。在學習《奇妙的克隆》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辯論,討論克隆好不好,這樣既讓學生開口說出自己的想法,又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時刻把握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才能深化學習,要積極主動地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把課堂和實踐相結合,積極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主體性,雖然現在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體現得很少,但只要教師能積極主動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那么在今后的語文課堂上學生一定能夠有良好的語文素養。
狄小芳.淺談語文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中的作用[J].吉林教育,2009(34).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