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江(貴州省甕安縣中坪中學)
巧變教學環節名稱,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李坤江
(貴州省甕安縣中坪中學)
學生覺得數學課堂枯燥無味,對數學課堂失去了興趣,導致數學成績不斷下降,出現厭學現象。在課改期間,不斷探索教育教學,努力尋找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方法,使數學課堂向精彩課堂轉變,通過不斷嘗試,巧變教學環節名稱,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現我以《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教學設計為導向,與同行分享。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探究《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下面老師帶領大家進入“回味堂”去回味前面學習的相關知識。
當老師說到“帶領大家進入‘回味堂'”,學生此時有一種神秘感,這“回味堂”有哪些知識呢?于是學生的求知欲得以激發,都聚精會神地等待老師的問題。當老師把問題展示后(①回顧點到圓的位置關系,采用列表式填空;②A是直線外一點,則點A到直線的距離怎樣表示),學生爭先恐后地問答,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真正體現了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面性。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一起登上“觀察臺”去看看。說完后教師展示課件中看日出的動畫演示,學生鴉雀無聲地一邊看,一邊思考著。當老師說:“現在我們一起登上‘觀察臺'去看看。”學生的心早就等待老師要帶他們去看什么?而教師沒有用任何強調的語言提醒學生注意,學生就很樂意地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了。
師:通過觀察日出的變化,你應該有所發現,那么我們一起進入“探究屋”去探究圓的新的一種位置關系。
采用課件動態演示圓的運動:
(1)①當直線和圓有__________公共點時,這時我們說這條直線和圓__________;
②當直線和圓有__________公共點時,這時我們說這條直線和圓__________,這條直線叫做圓的___________,這個點叫做__________;
③當直線和圓有___________公共點時,這時我們說這條直線和圓__________,這條直線叫做圓的___________,這個點叫做__________;
(2)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只有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三種。
當老師說到“進入‘探究屋'去探究圓的新的一種位置關系”時,各小組學生開始進行合作交流,通過觀察,學生都比較投入,查資料的、討論直線與圓的位置情況的,各小組分工明確,不一會兒就完成了(1)(2)的填空。
教學環節名稱的改變與教師語言的巧妙銜接,能敲開學生積極學習數學的心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提高數學課堂質量,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我們清楚認識了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下面我們一起奔向“訓練場”操練一下(用課件展示題目)。
1.根據直線和圓相切的定義,過點A用直尺近似地畫出⊙O的切線。
2.已知圓的直徑為13 cm,設直線和圓心的距離為d:
(1)若d=4.5 cm,則直線與圓______, 直線與圓有_____個公共點。
(2)若d=6.5 cm,則直線與圓______,直線與圓有_______個公共點。
(3)若d=8 cm,則直線與圓________,直線與圓有_______個公共點。
當題目展示出來后,課堂鴉雀無聲,每個學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做題中,都想展現自己的能力,真正讓他們在“訓練場”上得以訓練,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規范性和邏輯性。
師:同學們,我們一路走來很辛苦了,下面與我一起步入“小結亭”歇歇(用課件展示小結內容)。
你在本節課中的收獲是什么?
學生積極舉手回答,你一言,他一語,把本節知識的重點一五一十地清清楚楚地表達出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以彰顯。
師:同學們,見證奇跡的時候到了,你今天學到哪些知識,會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嗎?此時我們一起進入“檢測堂”,讓你的能力得以真正展現(課件展示檢測題)。
1.⊙O的半徑為3,圓心O到直線l的距離為d,若直線l與⊙O沒有公共點,則d為()
A.d>3B.d<3C.d≤3D.d=3
2.圓心O到直線的距離等于⊙O的半徑,則直線和⊙O的位置關系是()
A.相離B.相交C.相切D.相切或相交
3.判斷:若直線和圓相切,則該直線和圓一定有一個公共點.()
4.等邊三角形ABC的邊長為2,則以A為圓心,半徑為1.73的圓與直線BC的位置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以A為圓心,_________為半徑的圓與直線BC相切。
本環節改變了學生的課后作業,讓學生當堂完成本節知識的作業,學生當堂完成作業的優點是在教師的監督下完成的,作業的真實性得以保障,能準確反饋學生當堂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能及時查漏補缺。由于教師不再給學生留家庭作業,也真正實現為學生“減負”的目的。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將原有的教學環節名稱改變為一些“神秘屋”,引著學生從一個“神秘屋”進入另一個“神秘屋”,給學生帶來一次次驚喜,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在這些“神秘屋”中穿梭的奇跡:以往課堂中“大家注意了”“不要講話哦”等口頭禪從嘴邊消失,因為創新的教學環節名稱,讓每個學生的心與神都緊跟著教師的思路走,都有一種自信“我能挑戰每一個‘神秘屋',我是一個探險者”。教學環節名稱改變了,學生經歷了由易到難的探究過程,學生在探究交流活動中學會動手操作,同學之間合作交流等能力、學生的數學能力得以體現。
并且學生都是在“玩”中學或者在學中“玩”,打破了以往數學課堂的枯燥無味,更主要的是達到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真正體現出課改中的數學課堂。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