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樹敏(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第二中學)
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
歐樹敏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第二中學)
以“情境教學”促進課堂教學生活化作了些探討,進行了“面向生活,模擬情境;引入生活,選取情境;走進生活,創造情境”的實踐。強調把日常生活的細節、事件和經驗當作教學過程中的背景和例證,注重知識教學與生活的整合,使教學生活化,時刻指向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學意義與價值。
生活化;情境教學;高中生物
時下的課程標準及教材十分重視密切與生活的聯系,強調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煥發教學的生活氣息和活力,滿足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需要,以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然而,這些課程思想并未得到充分的貫徹落實,課堂“去生活化”的現象依然凸顯。其一,為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各種版本的教材在編制時,學術的理性主義把教材所蘊涵的學科知識以“告訴”方式呈現,忽視學生內在的體驗和感悟設計,造成課程與學生生活的脫節;其二,教師的教學常常照本宣科,使學生沉浸在各種概念的邏輯推理、知識的被動接受中,教學“失生活化”。
為此,課堂教學“激生活之源,揚情境之波”已成為教育的呼喚。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教學設計,要其融入教學活動中,關鍵要使“情境”生活化。教師應根據教材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的細節、事件和經驗,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建構適合于學習教材內容的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生動情境,使學生入境會意,在一種極其生動活潑的氛圍中去加深理解的問題,去獲取相關的知識,從而使學生獨立地識別、提出、解決問題?,F談談我實施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具體做法。
在新知識點的引入或對知識理解出現盲點時,通過演示、媒體再現的“模擬情境”導入很受學生的歡迎。例如,在講述人和動物體內的三大營養物質代謝時,引入減肥話題,就曾經流行的Atkins減肥法展開討論:攝入高糖食物為什么容易發胖?Atkins減肥者為何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要通過有氧運動,而不是無氧運動去減肥?這些生活化的模擬情境,將有關糖、脂和蛋白質的代謝、細胞呼吸的知識全部囊括其中。
類似的,為什么長跑時,越堅持呼吸越急促,越感力量不足?為什么尿毒癥患者要定期做血透?為什么人在冬天小便量較多而在夏天小便量少且易覺得口渴?這些貼近生活的問題,很容易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在講《蛋白質》時,學生對氨基酸的結構及其種類、肽鏈的結構有認知的難度,可模擬解決:請一位學生站在講臺旁邊,雙腿并攏,提起上肢平行于地面,教師在黑板上寫一個氨基酸通式。讓學生對比觀察:氨基酸有一個中心碳原子,可以視為是人體軀干,相應的氨基、羧基則看成是人的左右手,“氫”好似人體的下肢,R基就是人體的頭部。讓學生明白,如同人跟人最大的區別在于頭部不同,R基則決定氨基酸種類。然后依次請2位、3位、4位學生手牽手排成一行,模擬氨基酸脫水縮合反應,學生能直觀認識到肽鏈中氨基酸數與肽鍵數的關系、肽鍵數與脫去水分子數的關系、一條肽鏈中至少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當每個學生的位置改變時,隊列的結構隨著改變,使學生明白氨基酸分子排列順序發生改變時,肽鏈的結構也隨著改變……這樣的情境形象直觀,使學生不僅了解生物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體會知識應用的樂趣,而且能養成平時多觀察、多發現、多思考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模擬現實生活來設置情境,要突出實用性,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將問題融于學生喜歡的情境之中,可引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探求知識的欲望。
學習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時,通過播放美國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片段,提出“利用已經滅絕的生物的DNA分子,真的能使滅絕的生物復活嗎?”學習“細胞呼吸”時,引入下面的生活問題情境:(1)蘋果儲存久了,會散發什么氣味?(2)劇烈運動后四肢骨胳肌往往會產生什么異樣的感覺?(3)釀酒時為什么要密封?(4)水淹時高等植物能進行無氧呼吸,為什么水退后有些卻不能成活?(5)水稻等植物的根為什么能比較長時間在水中生存?(6)水生生物進行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時提出:早晨到哪里鍛煉比較好?家庭養花,晚上和白天應怎么處理才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家庭應如何儲存水果?等,通過選取問題情境、遷移情境、新奇情境、一些與認知不協調甚至矛盾的情境,激起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致和好奇心,引導他們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去理解問題。
中學生物科的思想方法隱蔽性較強,教師創設恰當的生活情境,挖掘其中隱含的思想方法,使學生結合生活用舊知識去同化吸收新知識,實現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為實現某教學目標可特意創造遷移提問或活動等教學情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走進這些教學情境中,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獲取基本知識和技能。
在進行《淀粉與葡萄糖的測定》教學時,展示一張“透明的紙”,讓學生猜想并實驗證明它的成分是否含淀粉或葡萄糖;在進行《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問題探討”的滲透裝置帶到課堂,讓學生猜測漏斗內液面變化情況體會到熱愛生命的重要意義,認識到面對危險的情況不要輕言放棄,要像文中的主人公一樣臨危不懼,使學生對主人公的印象更加深刻,感悟更加透徹,從而指導自己的生活。
這樣,在品味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文本中的主人公形象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時也深刻感受到了文本中蘊含的深刻內涵,深入掌握了文本的主旨思想。品味文本中精彩優美的詞句,體會作者抒發的濃濃感情,與作者情感交融,才能提到自己的審美情趣。
在審美閱讀教學中,想象的作用不可忽視,因為想象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也可以說想象是審美鑒賞的基石,它可以創造藝術美。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馳騁,過想象架起學生進行審美閱讀的橋梁,讓學生不斷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享受美。
例如,在學《七顆鉆石》這篇文章時,教師并沒有滿足對文本的解讀,而是在充分解讀文本之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大膽想象,進行了情感升華。在文章的結尾寫到:七顆代表著愛的鉆石飛上了天空,組成了我們今天看見的大熊星座。通過閱讀文本我們知道,正是小女孩的愛心使奇跡一次次發生,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將文本中的這種愛進一步傳播,大膽想象,你能為小女孩做些什么?在教師的鼓勵下,有的學生為小女孩唱起了贊歌,有的為小女孩制作了愛心卡,還有的為她編寫了美麗的故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解讀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作,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了文本的含義。通過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情感體驗,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也從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對文本進行第二次的創造性閱讀,在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審美閱讀的魅力所在。其實,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是美的載體,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讓學生在審美體驗活動中逐漸健全人格,提升綜合素質。
蘇教版語文教材讓我們擁有了眾多的審美客體,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適應課改提出的要求,深入挖掘閱讀教學中的審美因素,架設文本和審美之間的橋梁,提升學生發現美、感知美進而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的審美情趣逐漸提高,享受充滿魅力的閱讀課堂。與審美相伴,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流光溢彩。
[1]王桂君.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學周刊,2011(29).
[2]陸素英.讓美充盈語文課堂[J].語文學刊,2011(13).
[3]朱光緒.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09(8).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