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敏(內蒙古阿拉善盟左旗高級中學)
網絡新詞的使用及其對漢語語言使用的影響
常敏
(內蒙古阿拉善盟左旗高級中學)
在網絡發展如此迅猛的今天,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的語言也得到了極大的普及與發展。網絡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新詞的出現。這些新興網絡詞語的產生有諸多途徑。豐富多彩的網絡新詞豐富了上網環境,但也帶來了語言使用上的一些問題。就以歸類舉例的形式描述部分網絡新詞的創造來源及使用,并就此提出作者對于網絡語言使用給漢語言使用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的想法。
網絡;語言;網絡新詞;使用;影響
當今社會,網絡的頻繁使用給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互聯網得到了巨大的信息量,交流也變得十分方便快捷。無論是公務往來,還是日常普通對話,網絡都是一個極其便捷的平臺。由于網絡的快速發展,一種新的語言——網絡語言應運而生。
網絡語言中既有網絡行業專業用語,也有人們在日常互聯網交流中的聊天用語。本文就關于人們在網上日常交流聊天所使用的新詞進行討論,并提出作者關于網絡詞語使用的一點看法。
作為近幾年普遍青年人之間的交流平臺,集聚了各個學校或者群體的網民。青年人在交流聊天時也會使用諸多流行的網絡新詞。本文就收集了作者及好友校內主頁中網友使用的網絡新詞以及社區義工論壇的帖子“熱門網絡用語大全”中發表的新詞,并進行了分類舉例。
1.形象與意義方面
近幾年出現的網絡新詞很多都是用字或者詞語來形象地表達說話人的意思。這類字詞是以象形或者會意方法在已有字的基礎上創造出的新字。此類網絡新詞的最典型代表就是“囧”。“囧”,漢語拼音讀jiong,聲調三聲,同“窘”字,由“冏”演化而來,“冏”指象窗口通明,本義光明。“囧”在一般現代漢語小詞典中查不到,可以認為是新創詞,已經沒有光明的原義了。在網絡文化中,“囧”字是以內“八”字為眉眼,“八”字下方的“口”為人的嘴,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一張人的臉。其意義一般是作為臉來表達郁悶的表情,或者是浪漫與激情。在網絡中,“囧”字還被制作成各式動畫以更生動地表現郁悶及激動的表情。類似與“囧”的,還有“槑”,漢語拼音讀mei。此字由兩個呆組成,在網絡語言中就被用來形容人很呆,或者很傻很天真的樣子。
在網絡語言中,許多原有詞語在新的環境中被賦予新的意義來表達人們的心情與想法。此類中以動詞與形容詞最典型。動詞在網絡語言中與象形字一樣具有生動形象的作用。例如,在網民回復帖子或者網絡日志里,常用“頂”這個詞來表示自己贊成、欣賞和支持帖子和日志中的內容。而支持的人越多,帖子排名也會上升得越高。因此,“頂”就貼切地表達出了回帖人的褒獎與支持之意。與之相對的則是“踩”。“踩”在網絡語言中表達了自己不看好,不支持的想法,同時也有形象的要將帖子排名“踩”下去的意味。動詞本身就傳達出動態,活動的意味。一般文章中對情節的描述也可通過動詞的巧妙使用以達到意想不到的生動效果,而在網絡環境中也是如此。動態的網絡用語還有“路過”,表示隨意瀏覽,不想認真回帖;“蓋樓”,表示不同人回復同一帖(帖子常被稱為樓,每人的回復都被視為一個樓層);“閃”,表示離開當時的網絡環境等等。一些形容詞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例如,當帖子內容很好或者很出乎意料時,網民常用“強”來表達,甚至將“強”拆開,以“弓雖”來表達比“強”更強烈的語氣。又如,特別喜歡帖子內容時,一般使用“大愛”來表達喜愛之意。類似表達還有“驚”,表示吃驚之意;“汗”,表示表示慚愧、無可奈何之意;“寒”,表示對帖子內容感到發冷等等。
名詞在網絡語言中也會被賦予新的意義。例如,第一個回帖的人稱為“沙發”;相應的第二個為“椅子”;第三個為“板凳”。又如,上文提到帖子一般被稱為“樓”,因而發帖的人就被稱為“樓主”,回帖的人相應會有“樓上”“樓下”之分了。
2.語音方面
在寬松的網絡環境下,幾乎任何詞語都可以被重新定義,各種方言甚至外語詞匯被頻繁地使用,在網絡中體現出新、奇的特點。
作者在平時瀏覽網頁及收集材料的過程中發現,漢語地區方言在網絡詞語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臺灣閩南方言由于其在年輕群體中的流行性被頻繁地使用。例如,“這樣子”常被寫作“醬紫”;“我”常寫作“偶”;“沒有”被寫作“木有”;“不要”常寫作“表”;“這個”寫為“介個”;“可愛”用“口耐”來代替;“很”用“粉”來代替。
外語,尤其是英語也被以不規范的方式使用在網絡交流中。在語音方面既有用將單詞諧音表示為漢字的情況,如“buy”表示為“敗”;“lesbian”表示為“蕾絲”;也有常見的將個別單詞縮寫為讀音相同的字母或者數字的情況,如“see you later”表示為“CUL8R”;“Are you OK”表示為“RUOK”。
3.構詞方面
這里的構詞顯然不同于外語的構詞法,而是在網絡環境下新詞的構成方式。正是由于十分寬松的環境,人們可以隨意用不同方式表現自己想說的話。
數字組合成新詞在網絡上非常普遍。它們大多是按數字與漢字諧音的對應關系來造詞的。較常見的如“9494——就是就是”;“584——我發誓”;“886——拜拜了”。還有的是從其他角度著眼,如“286”表示腦筋太慢太笨,因為286是早期的運算速度十分慢的計算機,可以形象地形容腦子慢的狀態。“121”表示“一對一,想要跟你單獨談談”(黃濤,2004)。
另一種構成新詞的方式是英文或者漢語拼音的縮寫形式。人們常用“BTW”表示“by the way”;“OMG”表示“Oh my God”。漢語拼音的首字母縮寫形式也很多,例如“BT”為“變態”,“RT”為“如題”,“CJ”為“純潔”,“ZT”為“轉帖”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從另一種語言借來一部分語法特點,如向英語借語法形式與漢語詞語相結合產生一種混合的表達方式。最常用的即在漢語動詞后加上“-ing”,來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如“吃飯ing”“郁悶ing”。有時還會加上省略符號以體現狀態持續時間的長短,如“郁悶ing……”可表示郁悶了較長時間,或者郁悶的程度較重。
多種多樣的網絡新詞的出現不僅豐富了網絡語言,給人們提供了更多有趣生動的表達方式,更會給漢語日常用語的豐富提供了可能性與可行性。許多以前只能在網絡上見到的詞語如今也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上文提到的“強(qiang,聲調二聲)”,現在也會被人們用來表示吃驚或感嘆的意思;在聽到不可思議的事情,“倒(dao,聲調三聲)”也被青年人頻繁地使用。作者認為隨著此類詞語的廣泛使用,一些只能出現在網絡中的詞語會成為常用詞,并很可能收編進漢語詞典作為規范詞而得到推廣、學習和應用。
然而,網絡詞語有極其不規范的特性。從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出,網絡詞語的創造可以有各種不同的來源,甚至混合不同語種。事實上,大多是網絡詞語并沒有達到規范詞語的正式程度,在十分不正式的談話中可以使用,但是在寫作,或者正式程度稍高的談話中都是禁止使用的。網絡的普及,尤其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流行使得網絡詞語使用者多為正在學習成長的青少年。他們對此類語言的關注及使用程度都遠遠高于其他年齡階段的群體。因此,錯別字、非正式詞,甚至方言詞都可能出現在他們的正式文體中。寬松的網絡環境給了人們一個自由使用語言的空間,同時也給了人們一個使用錯詞的空間。無論是日常語言交際,還是正式場合的語言使用,人們都需要謹慎使用在網絡中自由使用的詞語,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擾。而對于學生來說,更要懂得區分開規范語言與網絡語言。
[1]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黃濤.流行語與社會時尚文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3]武小軍.行話、網語:語言的反域化及語域模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7).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