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玉(北京市昌平區沙河中學)
基于教學分析的初中英語有效教學初探
——以一節初中英語閱讀課為例
李紫玉
(北京市昌平區沙河中學)
教學分析是課堂教學總結和教學研究的有效方法,是積累教學經驗、改進教學工作、提升教學水平的有力措施。通過對教學進行全面分析,能及時了解學生聽課效果,為課堂教學的改進提供寶貴的反饋信息。教學分析主要是指教學內容分析和學情分析,筆者以一節八年級英語閱讀課為例進行初步研究。
本節課教學內容來自外研新版八年級上冊第十模塊第二單元,是一節閱讀課。
教學內容分析一稿:本模塊話題是天氣,本節課為第二單元,是一節閱讀課,話題以美國五個不同地區的天氣及旅游建議為主要內容。本節課的重點是有關旅游地點、時間、原因及建議的句型結構。
學生情況分析一稿:整體情況,英語學習興趣濃厚,但語言基礎比較薄弱。
已知起點:普遍對旅游感興趣,熟悉話題。能夠運用簡單的閱讀方法獲取事實信息。
存在問題:靈活運用句型進行口頭、筆頭表達能力欠佳,故如何根據天氣情況提出旅游建議存在困難。
教學目標一稿:本節課結束時,學生能夠:
1.通過閱讀,獲取美國五個旅游地區的最佳旅游時間及其原因的具體信息。
2.通過關注文本,總結并歸納有關旅游地點、時間、原因及建議的句型結構。
3.用英文介紹中國的天氣情況,用所學結構提出旅游建議和原因。
第一次試教后教研組內反思與交流:
1.對教材分析不足,對本節課的文本解讀不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蔽矣X得這句話在英語教學中也十分重要。教師解讀文本的角度和深度直接影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而通過第一次試教,發現對文本中幾個城市的介紹順序沒有重視,課文沒有按照中國人常用的東西南北的順序,而是按照旅游區域的重要性而設計的。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目的及英語的思維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2.對學情分析不足
對學情分析不到位,只是注意到學生對旅游話題感興趣,但忽略了學生對文中涉及的幾個美國的相關城市缺乏地理位置、天氣狀況等的基本了解。同時對中國主要旅游地區的地理位置、天氣狀況也了解得不夠全面,所以第一次課堂生成不足。
修改后教學內容分析:本模塊話題是天氣,本節課為第二單元,是一節閱讀課,課文以天氣為主線,介紹了去美國不同地區旅游的最佳時間,并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實用性很強。特別是課文對美國幾個城市的介紹順序是按照旅游區域的重要性而設計的。
修改后學生情況分析:英語學習興趣濃厚,但語言基礎比較薄弱。
已知起點:普遍對旅游感興趣,熟悉話題。能夠運用簡單的閱讀方法獲取事實信息。
存在問題:靈活運用句型進行口頭、筆頭表達能力欠佳,故根據天氣情況提出旅游建議存在困難。對中國主要旅游地區的地理位置、天氣狀況也了解得不夠全面,但是對自己的家鄉比較了解。
修改后教學目標:本節課結束時,學生能夠:
1.通過閱讀,獲取美國五個旅游地區的最佳旅游時間及其原因的具體信息。
2.通過關注文本,總結并歸納有關旅游地點、時間、原因及建議的句型結構。
3.用英文介紹自己家鄉的天氣情況,用所學結構提出旅游建議和原因。
第二次試教后教研組內反思與交流:
第二次教學我采用的教學流程跟第一次教學完全相同,但是兩次課的教學進程方面有很大的區別。
反思:1.如何全面分析教材和學情,以便正確處理課堂的生成性問題,即利用好生成問題,及時追問,不斷引導學生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首先是導入環節,讓學生就圖片提問,我希望學生提出:哪里?什么時間?為什么?什么建議?而在實際課堂中,學生的回答不盡如人意,他們只提問了“哪里?什么時間?”兩個我預設的問題,反而是一些“那里漂亮嗎?你去過那里嗎”這樣的生成問題。由于我加強了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了解到他們對這些美國城市不太了解,所以他們很有興趣去了解,于是在教學中,我抓住生成的問題回答學生:“我去過那里,很漂亮。”然后進一步追問:“你們想去嗎?它的具體位置在哪兒呀?美國還有很多好地方你們想去參觀嗎?去參觀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在激發了學生興趣后讓學生帶著“哪里?什么時間?為什么?建議是什么?”這些問題閱讀文章。
此外在深層次閱讀環節中,我在分析語篇時,發現語篇中描述旅游時間和原因內容的相關語句會給學生造成混淆,果然在課堂上讓學生找出功能句時,有的學生兩個句子找反了。由于很好地分析了教材和學情,我沒有馬上否定他,而是讓他先坐下,讓全班把兩句話放在一起齊讀一遍,一起體會哪句是提供時間,哪句是表明原因,幫助學生發現關鍵詞:so是表示結果,前邊才是原因。
通過這兩個環節的分析反思,我覺得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要更加關注:
(1)在提問時使用正確的探尋手段、在學生回答后追問探尋問題,及時誘導、澄清,探求額外信息。
(2)通過追問引發討論:在補充和賞識學生的答案后,引導其他學生跟進、追問問題答案,引發活躍的課堂對話。
(3)以問題組織和重新導向學習活動:利用問題開始并引導一個學習活動,或重新導向另一個活動。
反思:2.如何基于教材和學情制訂本節課的最終任務。
第一次制訂的本節課的最終任務是,用英文介紹中國的天氣情況,忽略了學生對中國主要旅游地區的地理位置、天氣狀況了解得不夠全面的情況,所以第一次課堂生成不足。修改后的目標為用英文介紹自己家鄉的天氣情況,用所學結構提出旅游建議和原因。學生對自己的家鄉非常了解,言之有物,同時我關注課文中幾個城市的介紹順序,引導學生按照地區的重要性來介紹家鄉并通過了語言結構的支撐,目標達成較好。
總之,教學分析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做好教學分析尤為重要。
·編輯 栗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