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江蘇省沭陽如東實驗學校 江蘇沭陽 223699)
初中物理教學教法探析
張 波
(江蘇省沭陽如東實驗學校 江蘇沭陽 223699)
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高效率地傳授給學生系統的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用積極的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張揚學生個性,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真正“會學”、“樂學”。但怎么樣才把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呢?我認為主要從學生和老師兩方面來做,下面談幾點個人的看法。
初中物理 教學 學生主體作用 教師采用方法
教師教平行班的學生,使用同一本教材,教學效果有不同;不同的教師講同一內容的課,聽后感覺也會不同,這是值得思考和認真研究的問題。雖然原因很多,但主要在于學生自身的內因上。那么究竟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文談幾點教學實踐的體會,期望與大家共探。
理想是學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動力。一個學生一旦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就必然會堅定而自覺地去追求和努力實現。挖掘物理發展史中哥白尼、愛因斯坦、霍金等人的獻身科學、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民族自尊心,激勵學生為振興中華立志成才,是激發學生奮發學習的首要策略。教育學生祖國的富強才是理想之本,要把熱愛祖國的滿腔熱情傾注在樹立振興中華發奮學習的志向上。教育學生,只有在中學打好基礎,德、智、體全面發展,才能更好地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施展個人的才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更需要教師的為人師表。用教師熱愛教育、無私的敬業奉獻精神和情感去激勵、熏陶、教育學生,激勵尖子生勇攀科學高峰,鼓勵其他學生奮起直追。
學生群體中存在差異是必然的。如果教師教學程序的安排中照顧了少數學生,疏遠了多數學生,勢必會挫傷學生的情感和學習的積極性。只限于幾個學生的課堂提問、做題和實驗,無論師生如何配合,整個課堂氣氛也活躍不起來。教師要對全體學生充滿真摯的愛,樹立“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觀念。教師喜歡聰明勤奮成績優秀的學生是很自然的,但更要尊重、愛護關心每一位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讓每個學生體會到被尊重、被關愛的溫暖、激勵強化全體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如每接一屆學生我都首先要下功夫記準他們的名字,并主動熱情地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身體狀況及家庭是否有困難并影響到學習等。開學不久,課上課下能準確喊出學生名字,找學生談心。學生被老師尊重,關愛所感動,自然拉近了師生間距離,和諧親密了師生間情感。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個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兩個條件。”這就更加說明了自信心與成功的緊密連系。在學習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會缺少前進的動力,失去前進的動力。有多少人因為缺少自信而走向人生的低谷,又有多少人缺少自信而失去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信是通往成功的陽光大道.因此,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無疑就是成功了一半。
比如在教學時常用以下這些教學語言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你回答得真好!大家為他鼓掌。”、“噢!還沒想好,沒關系,繼續想。”、“你能再想想嗎?”、“不要緊,老師會幫助你的。”、“成功了,向你祝賀。”……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產生情感期待效應,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期待,教師對學生深切的愛,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教師用熱愛與尊重學生的行為,去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喜愛與信任,創造出一種寬松和諧、相互尊重的教學氛圍,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輕松愉快地參與學習。
常規的、單調、固定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機械而單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課堂氣氛沉悶,造成學生心理上厭倦情緒,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如何激活課堂,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呢?我認為只有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感情的碰撞,師生才能真正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課前的導入,游戲活動、競賽活動、操作活動,故事、懸念,聲像、色彩的變化,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化等給學生創造主動學習和增加實踐活動的機會。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好好學習的強烈愿望” 。教師在課堂中積極為學生創造表現自我的機會,并想方設法幫助各類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提醒我們“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任何學習行為,諸如提出問題,發表見解,練習作業等,教師都要給予及時而積極的評價,堅持“激勵”——“你說得真好!”、“你真聰明!”、“不要緊張,慢慢來,老師知道你一定行!”……不斷地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激勵學生上進,師生共享成功的樂趣。
在課堂,只要我們引導得法,善于發現突破口,找準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的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并把學生引入情境,學生就會帶著對新知識的渴求和濃厚興趣,愉快地參與到新知識的學習活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