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釩鈮(重慶市銅梁區教師進修學校)
農村中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提升初探
周釩鈮
(重慶市銅梁區教師進修學校)
“啞巴英語”狀況在農村學生中相當普遍,一方面教師需提升自身的口語能力,另一方也應從交際環境、教學內容、練習支架等方面采取辦法,努力改變這一現狀。
農村中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筆者曾在轄區內的初中學校針對英語教師做過調研:如果課時時間不夠,你最先會舍去教材的哪一部分?90%以上的教師都回答他們會最先舍去口語練習部分。很明顯,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由于大多數的考試都只采用筆試的方式,所以,教師根本不重視平時的口語教學。
情境的創設是至關重要的,恰到好處的情境創設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他們用英語表達的沖動與欲望。首先,教師要克服不自信的因素,課堂上大膽地用英語組織教學,讓學生沉浸在英語課堂中。其次,利用周圍環境或道具創設情境。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Howmuch are these socks”時,教師讓每個學生準備兩件物品,貼上標簽,組內一人扮演營業員,其他同學扮演顧客,在模擬的情境中進行購物。在這一情境中,學生通過練習,學會了詢問物品的價格“Howmuch is/are…”的句型,而且還學會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商品名稱,讓學生感到用英語交流的趣味性。
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都會把英語教科書作為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我們應該看到,教科書并不是無所不包,完美無缺的。在實際的英語口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以教科書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外,還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口語教學內容,讓英語的教學更豐富、更多樣、更符合學生的實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How doyoumakeabananamilk shake”時,筆者曾建議教師大膽放棄教材內容,選擇了另外一個話題:How do youmake a paper football?原因是農村的學生根本不知道奶昔是什么,用什么做成的,更沒有條件現場做奶昔。改變教材內容后,教師先播放一段學生在課桌上玩紙足球的視頻,詢問學生紙足球是什么做的,是否知道怎么做紙足球。然后教師一步一步地教學生做紙足球,一邊說步驟,一邊示范動作,學生也一邊說步驟,一邊動手做紙足球。在確保學生能說出做紙足球的步驟后,教師又設計了更多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來進一步練習,比如:How do you cutawatermelon?How do you ride a bike?How do you clean the blackboard?對于這樣的話題,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學生自然樂意交流。
“支架(scaffold)”原指建筑行業使用的腳手架,是建筑樓房時施予的暫時性支持,當樓房建好后,這種支架就拆掉了。支架也可以用來形象地描述一種教學方式:學生被看做是一座建筑,學生的學是在不斷地、積極地建構自身的過程;而教師的教則是在搭建一個必要的腳手架,支持學生不斷地建構自己,不斷建造新的能力。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能力,不斷地調整干預,通過教師的示范和適當的提示,降低任務難度,逐步幫助學生穿越最近發展區,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根據這一理論,筆者指導教師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級“Iused to be afraid ofdark”部分時,不要讓學生直接操練對話,而是通過搭建腳手架的方式,讓學生逐漸達到一個新高度。起初操練時給學生一個模板,如,A:Did you use to be…?B:Yes,Idid./No,Ididn’t.I used to be…,運用這個模板操練過幾遍后,可以拆去部分支架,如:A:…use to…?B:Yes,Idid./No,Ididn’t.I…,學生繼續操練兩、三遍,之后,教師拆掉所有支架,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繼續操練兩、三遍,最后幾乎所有學生都學會了用這個句型來詢問和回答。
·編輯 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