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實驗小學(224100) 王 維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
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實驗小學(224100) 王維
培養學生的數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數感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長期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培養。數學課堂中,教師可從認真觀察學習、注重日常訓練、解決實際問題三個角度進行教學,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獲得不同的發展。
數學教學 數感 基礎 生活 實際 訓練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數感”。所謂數感,包括理解數字的含義、分辨數字的大小、理解運算對數字產生的影響、使用恰當的策略解決數學問題等方面的內容。因此,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圍繞這幾方面進行教學,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意識,需要進行長期的循序漸進的培養。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增加一些觀察學習的活動,能更快地啟蒙學生的數感。
例如,在認識數字1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隨著自己一起觀察1這個數字:“同學們,你們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個1?”
生1:我桌上有1本書、1個本子、1支筆、1塊橡皮。生2:窗戶外面有1棵樹,樹上有1只貓。
師:沒錯,這些都是1。(播放幻燈片:1顆葡萄、1串葡萄、1根筷子和1把筷子)你們看,圖片上的物品是不是1呢?
生3:都是1,也都不是1。因為那是1串葡萄、1把筷子,如果跟1顆葡萄和1根筷子來比的話,又都不是1了。
師:那你們再仔細看看,我們周圍有多少這樣的1呢?
生4:講臺上有1盒粉筆,老師手里有1支粉筆,外面有1棵樹,但是樹上有很多的葉子。
師:沒錯,所以說我們學習的這個1不僅僅是一個個體,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中也可能包含很多小的個體,但在數學上還是用1來表示。
……
上述教學,教師給學生講解數字1的含義,使學生初次了解到數字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數字,也可能是更多的東西。這種將數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加深了體驗,對所學知識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數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大量的日常訓練作為基礎的。只有長期與數字、數量關系、數學運算等打交道,才能夠潛移默化地形成數感。
對學生的日常訓練,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或者結束時,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進行強化訓練。這種訓練可以是做題,也可以是進行一些游戲類的小活動。例如,進行小游戲時,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10個人左右,輪流數數,每逢數到7或者數到7的倍數的那個學生就喊一聲“到”,喊錯了的學生就被淘汰,一直淘汰到最后1人或者幾人為止。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本節課所教授的內容,列出幾個題目讓學生快速計算。這些活動花費不了太多的時間,但非常考驗學生估算等多方面的能力,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數感。
在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后,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展、豐富數感,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例如,教學四則運算時,教師出示問題:“小明是一個會計專業的大學生,他準備去打暑假工。現在有兩份工作由他選擇,第一份工作是工廠的會計工作,每周休息2天,每天90元工資,工廠提供住宿;第二份工作是工廠的加工人員,每周休息1天,每天100元工資,公司不提供住宿,但是每個月補貼200元,附近租房的價格為700元。如果你是小明的話,你會選擇哪份工作呢?”
生1: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選擇第二份工作。
師:為什么?
生1:這兩份工作都是按照日薪算的,按照每個月30天、每個月有4周來計算的話,第一份工作收入(30-2× 4)×90=1980(元),第二份工作收入(30-4)×100+200-700=2100(元),所以我會選擇第二份工作。
師:還有人有其他看法嗎?
生2: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選擇第一份工作。
師:為什么?
生2:雖然第一份工作的工資比第二份工作少了120元,但小明自己是學會計專業的,如果有了第一份工作的經驗之后,他能夠在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第一份工作的潛在價值更高。
……
上述教學中,教師提出一個現實問題,有些學生考慮到題面上的問題,這是由基本的數感引發的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有些學生還考慮到了潛在價值的問題,這就是發展和豐富數感之后所帶來的思維方式,這會讓學生更全面地去看待、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數感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穩扎穩打地培養好學生的數感。
(特約編輯木清)
G623.5
A
1007-9068(2016)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