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皋市九華鎮(zhèn)九華小學(226541) 徐來芳
追求小組合作“三性”提升數(shù)學教學質效
江蘇如皋市九華鎮(zhèn)九華小學(226541) 徐來芳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小組合作已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追求小組合作主題的趣味性、節(jié)奏的緊湊性、形式的適用性,探尋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提升數(shù)學教學實效。
小學數(shù)學 小組合作教學實效趣味性緊湊性適用性
小組合作已被廣大教師所認可,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因此,在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應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適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追求小組合作主題的趣味性、節(jié)奏的緊湊性、形式的適用性,使課堂教學效果明顯得到提高。
低年級學生對事物感知多受興趣影響,且他們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不夠持久。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時要提高合作主題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合作的興趣,喚醒他們探究的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
例如,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一)”時,我嘗試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為了提高學生小組合作的有效性,我沒有按照教材中安排的內容設計和組織教學,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學習單上的要求用小棒擺一擺、寫一寫、算一算。學習單要求如下:先用小棒擺一擺,每兩根一堆,分別擺三堆、五堆、七堆、九堆,再列式算出各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比比哪一組的速度快。在競爭性的合作學習中,學生個個鉚足勁,精誠合作,欲爭第一。在學生充分合作后,我讓各組學生展示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感受。許多學生說加法算式寫起來一連串,太麻煩了。看到學生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簡便算法的內需,我趁機引入乘法:“我看到有一個小組的速度特別快,原來他們沒有列加法算式,而是用乘法算式來計算的,請這個小組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組的想法。”……接下來,我和學生共同探究乘法,引導學生在經(jīng)歷和感悟中較好地認識了乘法的含義。小組合作的主題若枯燥無趣,肯定不能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合作的動力,勢必影響學生小組合作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學生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必須要追求合作主題的趣味性。
小組合作重在實效而非形式。有些小組合作的形式大于內容,看似合作時間較為充分,實則拖拖拉拉,并無多大效果。因此,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時,教師既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合作探究時間,又不能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杜絕無效合作,追求合作節(jié)奏的緊湊性。
例如,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一)”一課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三個緊湊的小組合作活動。首先,我請各學習小組對提供的學習材料(積木)分一分類,然后交流分類的情況,并說說分類的標準。在學生根據(jù)形狀特點將積木分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體后,我引導學生分別把各類物體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接著,我讓學生在觸摸感受之后閉上眼睛想象物體的形狀,并用手指在空中臨摹物體的形狀,再在紙上將各種物體與圖形進行連線。在我的指導下,學生充分感知了形體的特征,實現(xiàn)了四類形狀物體和圖形間的有機統(tǒng)一。最后開展“搭積木”活動,讓各小組在規(guī)定時間內,利用各種形狀的積木搭成一種動物。有了時間的限定,各小組學生加強合作,靈活根據(jù)各種形狀物體的特點拼組、搭建出小狗和小貓等動物。這樣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合作中提升了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感受到了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有效的小組合作,應當達到形式與效果的完美統(tǒng)一。在開展小組合作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探究任務的需要,選用適當?shù)暮献餍问剑非蠛献餍问降倪m用性,做到因需制宜。
例如,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測定方向”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來提高方向感,我組織學生開展操作性的小組合作學習。由于操作活動的范圍較廣、項目較多,所以我將學生分成每四人一個小組,其中一人擔任小組長,帶領全組成員尋找和確定觀測點,一人使用指南針測定方向,一人負責觀察和匯報不同方向的景物,一人專門擔任記錄員。合理的合作形式與科學的分工,為小組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走出教室,來到校園,開展各自的操作活動,在齊心協(xié)力的合作中成功完成學習任務。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小組合作不能花哨,而要有實效。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結合學習活動的需要,因人制宜、因材制宜地選用恰當?shù)男〗M合作形式。
歌德說過:“合群永遠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讓我們在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中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追求小組合作的“三性”——趣味性、緊湊性、適用性,不斷提升數(shù)學教學實效。
(特約編輯木清)
G623.5
A
1007-9068(2016)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