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儀征市新城小學(211400) 錢學翠
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策略
江蘇儀征市新城小學(211400) 錢學翠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進行有效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因為學生思考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認真的思考和歸納,才能發展數學思維,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通過課前引導、課中活動和課后復習三個方面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數學思考提問
小學高年級的數學內容增多,并且難度加大,很多學生在學習時會感覺數學知識枯燥乏味、難以理解,久而久之,他們就對數學失去了興趣。數學作為一門基礎的學科,如果學生的數學成績不好,將會影響其今后的發展。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我們一定要認真探尋和總結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數學。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課中、課后提問,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思考,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新課改實施以來,各地出現了許多新穎的教學方法,如先學后導、翻轉課堂、自主探究等,這些教學方法一經推廣,便取得了極好的效果,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一致認可。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先學后導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在上課之初,向學生提出和該節課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教材,并且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這些問題能讓學生自主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促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學生能經過思考,解決這些問題,那么,學生就自主完成了一部分的學習內容,并且能牢固掌握知識;如果學生通過深入的思考,仍然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可以直接請教老師或同學,向他們尋求幫助。通過老師或同學的點撥和講解,學生就能夠很快地解決問題。這種“教師設問——學生思考——學生尋求問題答案——學生反問——教師解疑”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使學生勤于思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多邊形時,因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多邊形,所以對其并不陌生。但是數學教材呈現的多邊形較抽象,學生對其感到十分陌生。因此,在上課之前,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1)什么樣的圖形才是多邊形?(2)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多邊形?這些多邊形分別有什么用途?(3)多邊形的內角和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有什么關系?通過這幾個問題的引導,學生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去學習多邊形的知識,并且能將生活和數學結合起來。學生不僅學習了生活中的數學,還掌握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這也是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很多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不僅解決了教師布置的三個問題,還總結了不同多邊形的內角和變化規律。學生說,他們是通過割補法總結出的多邊形的內角和規律,也就是把每一個多邊形能被分割成多個不同的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這個以前所學的知識來推出不同的多邊形的內角和,總結出計算公式是(n-2)×180°。這個過程就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因此,課前提問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深入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新課改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應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式的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結合教學的重難點內容來設計教學任務,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來完成任務。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熱情十分高漲,每個人都能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并且都能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觀點。大家再將這些觀點進行討論、驗證、提煉、總結,最終形成結論。最后,教師再和其他學習小組一起點評該小組的結論。
例如,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我們以前的做法是告訴學生:“所謂公倍數,就是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自然數中,如果它們有相同的倍數,那這個數就是它們的公倍數。因此,我們可以看出2和3的公倍數就是6、12、18……而最小公倍數則是所有數中最小的那一個。”這樣的講解枯燥乏味,小學生較難以理解,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并沒有達到這個層次。因此,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體育課報數的形式進行課中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促使教學順利開展。
首先,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什么是倍數?
對于這個問題,學生能夠很好地回答,但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倍數的概念,教師可以讓全班學生報數。
(1)報數為2的倍數的學生站成一隊;報數為3的倍數的學生站成另一隊。
通過這個活動的設置,學生就能夠很好地理解倍數的概念。
但是這個時候,有些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老師,我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我應該怎么站?”
(2)教師可以讓這些學生站在中間,他們分別是6,12,18,24……
然后,教師可以提出第二個問題:什么是公倍數?
這時,很多學生開心地笑了:站在中間的學生就是2 和3的公倍數。
接著,教師提出第三個問題:什么是最小公倍數?
學生很容易找到了2和3的最小公倍數,即6.
最后,教師可以提出第四個問題:有沒有最大公倍數?
學生通過討論和現場的模擬實驗,發現沒有最大公倍數的說法。
通過課前的提問和課上的問題探究,學生已經能掌握課標要求的重難點內容,并且對思想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進行反思和歸納。反思的問題有很多,如有沒有更好的解題思路?自己在預習和學習的過程中為什么走了那么多的彎路?能不能對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方法進行拓展?學生思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知識體系形成的過程,也是學生掌握解決新問題的方法的過程,更是他們的知識和方法升華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完“小數的乘法”之后,教師往往給學生布置很多作業,以期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其實這樣做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步入了數學教學的一個誤區。數學教師應注重引領學生跳出“題海”,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后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利用小數的乘法來幫父母記賬嗎?要求學生和父母一起記錄一些生活開支。通過這個問題,學生能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并且還能運用自己所學的“小數的乘法”解決實際問題,效果很好。
總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多進行思考,只有思考才能發現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作為教師,我們應當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提問,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促使學生內化知識,為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和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1]程埡君.小學數學“數學思考”目標實施綜述[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2(4):16-19.
[2]趙冬臣.小學數學優質課堂的特征分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3]王媛.小學數學教師“三階段”提問策略對課堂教學效果影響的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
(責編鐘偉芳)
G623.5
A
1007-9068(2016)2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