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門師范附屬小學(226100) 朱紅霞
讓我們有效遷移,多元而教
江蘇海門師范附屬小學(226100) 朱紅霞
作為新時期的音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智能特點或智能長項,遵循他們的成長特點,改革教學方式、教學行為,學會有效遷移,多元而教,正確地引導學生發展各種智能,促進學生圍繞音樂活動的內容充分地發揮、發展自己的智能長項。
有效遷移 多元教學 音樂教學
新課改以來,作為新時期的音樂教師,如何針對學生的智能特點或智能長項,改革我們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促使學生多元智能的全面發展,達到更好的有效教學呢?人的非單一性智能特點,迫使音樂教學更“多元”,因此要正確地引導學生發展各種智能。在教學中,我們要遵循學生的成長特點,注重因材施教,學會有效遷移,讓教學多元化。這樣教學,教者輕松,學者快樂。
“為遷移而教。”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不得其解。后來經過學習才漸漸明白,“為遷移而教”實際是一種教法的創造、創新,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想象力的一種教學手段;不是為教1+1=2而教,而是讓學生知道2是由1+1得來的。換種思維,換種教法,即可事半功倍。
奧爾夫認為,節奏是最“原始的音樂”,它是人類自然、直接、即興的情感流露,是最本能的音樂。在普通的節奏教學中,學生在學習唱歌、舞蹈、器樂等活動中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節奏,因此節奏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的音樂教學。普通的邊讀、邊唱、邊擊的節奏訓練,單調、乏味,抑制了學生的興趣。這時,如果教師能關注到學生智能的差異,把枯燥的節奏訓練變成讓學生感興趣的游戲,那么學生就能把被動的灌輸訓練轉變為主動的自育學習,在熟練掌握的同時還培養創造性思維,并讓音樂智能在游戲中得到發展。教師可根據生活中的不同音響特點編寫一些“節奏歌謠”進行歸類比較,讓學生模仿動作,并反復練唱、分析對比。如,小學一年級蘇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有八分附點音符。在新授課前,我做了兩個節奏的對比練習:知了叫(知.了知.了真熱鬧)、青蛙叫(呱呱 呱呱愛唱歌)。讓學生說出八分音符節奏和附點節奏的區別。其中,有一位平時很調皮的學生給附點節奏起了個外號叫“瘸子節奏”,還進行了生動地模仿,并把瘸子走路和原地踏步的動作作了比較,學生們被他的表演逗樂了,同時很快記住了這兩個節奏的唱法。盡管他的模仿似乎有些不妥,但他的表現卻給了我一定的啟發。我及時適當地肯定他的聯想并讓其他學生學習他的發散性思維方式。后來,他在課堂上特別認真,歌曲也唱得特別好。接下來,在唱《假如幸福的話拍拍手吧》這首歌曲時要求學生分別用X X和X.X 的節奏進行演唱。在比較演唱前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請學生注意這兩種唱法有什么不同,并準確地演唱。結束后,學生舉手回答,有的說附點節奏兩個音前長后短,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這種節奏很常見,如“爸﹒爸”前音長而強,后音弱而短,學生很快運用節奏舉出“桌﹒子”“椅﹒子”等例子;也有學生說附點節奏一跳一跳的,我引導學生說出附點節奏有“跳躍、有彈性”的特點;還有的學生說附點節奏很有力,我讓他們想一想我們熟悉的哪首歌曲里有很多附點節奏,并從中體驗附點節奏的力量。他們馬上想到《隊歌》等歌曲,并莊嚴有力地唱了一遍,特別準確,附點八分音符這個知識點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里。又如,在學習音樂小知識“▼”記號的教學中,簡單地告訴學生這是跳音(斷音)記號,學生很難親身體會到聲音跳躍的感覺。但是把這種枯燥的樂理小知識遷移到實踐小游戲中,如讓他們聽乒乓球落在桌面上的聲音、玩鼓面上的小米粒等,樂理知識就會變得簡單易懂了。這不但促進了學生聽音記譜,還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這樣,學生一邊模仿、辨析,教師在一旁引導、肯定,在實踐體驗下,學生很快學會了斷音記號的正確唱法。這樣的遷移教學應該是成功的。值得注意的是,為遷移而教不是玩花樣,不是只要“遷”就能“移”。
音樂課,應該寓教于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音樂課程有突出的實踐性質,我們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等舊形式,甚至可以在同一個教學環節中,從多元起點出發,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滿足學生不同的興趣需求,促其積極參與到音樂的各項實踐活動中。
音樂課中,學唱歌曲是核心環節,學生通過學唱一首首兒童歌曲,從中體驗歌唱的樂趣。想要學會優美動聽的兒童歌曲,其中認讀歌詞記住歌詞內容是低年級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剛剛踏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識字才剛起步,語文課上學漢字的進度與音樂課上接觸的歌詞內容不一致,使得他們對音樂課上學的歌曲總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背唱,影響了學生的學地質量。為此,很多教師只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反復地練唱以達到熟練背唱。從我的教學經驗來看,這樣的方法不能長期慣用。這時,我們就要從音樂特性出發,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合理利用隱形的遷移教學手段。針對低年級學生愛玩愛樂的天性,同時也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我嘗試通過學生喜歡的節目——“我愛記歌詞”來改變單一的記唱方式,讓歌詞記憶遷移到娛樂中。首先,我通過圖示法、聽唱法、接唱法等常用的方法,引導學生熟識歌曲旋律,并能完整演唱歌曲。然后在新課的鞏固拓展中,我和學生一起玩“我愛記歌詞”,并進行小組比賽。一開始,我作為主唱,學生單一接唱,從一句、兩句,或者幾句開始。很多學生由于沒有認真聆聽或歌詞不熟練而不能準確地接唱,影響了小組成績。后來,學生聽得更認真,接唱更準確,慢慢地就能完整地背唱歌詞了。課中,我會評選“最牛接唱員”“最牛接唱組”。學生的興致越來越高,學得也越來越快,容易跑調的學生也能準確地演唱了。通過表演,學生不但記住了歌詞,還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教育的起點不在于一個人有多么聰明,而在于怎樣變得聰明,在哪些方面變得聰明。教育不是說教,而是有意的引導。音樂智能的展現可以超越音樂本身,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智能差異,創造適合學生智能發展的教育環境,多元起點導入,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全面發展。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來講,教師要嘗試把其他幾項智能領域的教學內容充實到音樂教材中來,使重新組合的音樂教學內容體現人類智能的多元化。音樂課要實現學科綜合并為學生提供多元的知識環境。
音樂欣賞中,一般包含的角色較多,如《獅王進行曲》中的獅王、小動物;《卡門序曲》里面的牛、斗牛士、觀眾;《玩具兵進行曲》里的玩具、娃娃;等等。教師要引導學生樂意并善于扮演這些角色,以逼真的表演把他們帶入音樂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歌曲《愉快的夢》時,我先讓學生反復聆聽歌曲旋律,在感受歌曲情緒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智能長項進行分組合作,用自己最喜歡或最擅長的表達方式來表現樂曲的內容。學生喜歡這樣的組合方式,會自覺地分成畫畫、舞蹈、節奏律動、語言表達等若干個小組,認真地聆聽、感受音樂,并嘗試用語言描述、肢體語言、圖畫等形式將所聽到的音樂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們創設了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滿足了不同學生的興趣需要,讓擁有不同智能長項的學生能在自己的興趣起點上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形成人人參與、互動合作的教學氛圍,確保以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為目的的音樂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又如,在高年級欣賞音樂童話《彼得與狼》之前,我先讓學生表演自己想象中的“彼得”“狼”“獵人”“小鳥”“貓”等角色。接著,聆聽表現童話中各個角色的不同音樂旋律,讓學生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來表達聽后的感受。語言智能占優勢的學生用精練的語言繪聲繪色地講述了每段旋律表達的不同情緒,描繪出每個角色的性格、動作神態,如三支圓號演奏的狼的音樂給人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表現了狼的兇殘和可怕的形象。而身體運動智能占優勢的學生則將自己的感受用形體語言將靈活的小鳥、謹慎的貓、勇敢的彼得等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不管學生用怎樣的方式表達,只要能參與音樂活動,感受與體驗音樂,我都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促使學生圍繞音樂活動的內容充分地發揮、發展自己的智能長項。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童話中的角色對成年人而言,只是帶點藝術夸張的角色,而對兒童來說,他們卻是朋友、伙伴和家人。”走進海師附小的校園,到處是童話——童話窗、童話林、童話壁、童話墻,寫滿了學生的童話小貼士、童話提示語,孩子們生活在童話的世界,明辨是非,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現在教材中的很多作品以童話歌曲為主,很多歌曲形象生動,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如在教唱二年級歌曲《兩個好朋友》時,我找來十分流行的成人歌曲《老鼠愛大米》,學生受流行音樂的影響大都會唱并喜歡在班級中隨口吟唱。我隨即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將這首歌拿來斟酌、思考、提取、升華出適合兒童并容易被他們理解和接受的內容進行欣賞:《老鼠愛大米》歌碟的背景動畫講述了兩只小蝸牛之間的離散童話故事:兩只蝸牛因為一次互相幫助成為好朋友。一天,它們中的一只被人類帶走了,這次離別使對方日夜思念并日夜找尋。從這里可以教導小孩子們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友好相處,真誠相待,像小蝸牛一樣和睦,珍惜朋友之間的友情。就這樣,學生唱得不亦樂乎,同時也豐富了自身的音樂情感。
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這充分說明了音樂可以以情動人,并具有直接觸動人靈魂深處的感染力量。音樂不僅可以作為一種思想載體,而且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使人產生一種獨特的審美情趣體驗。在平時的音樂課堂中,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只有在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親身參與,才能生成和實現,并能有效地化解音樂的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歌曲的蓄意。設計音樂活動時,教師要樹立“為多元智能而教”的教學觀,根據教育的特性,結合教材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針對性地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
(責編羅艷)
G623.71
A
1007-9068(2016)2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