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逢源
(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育英中學)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牛逢源
(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育英中學)
傳統的歷史教學課堂枯燥無味,學生甚至有抵觸情緒。結合教學經驗梳理幾種教學方法,如小組展示法、雙方PK討論法、語文教學法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組展示法;雙方PK討論法;語文教學法;串聯知識法;點面結合法;編演歷史劇;歷史考察法
近幾年來,歷史考題發生了很大變化:題量大,知識涵蓋面廣,知識點運用靈活性強,大多問題要求聯系時政熱點,史論結合。歷史課堂教學往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及其組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加入競爭機制。我采用的是分組提問法,每班按照四人為一個小組,組內根據學生的成績分為A,B,C三類,其中A類一名,B類兩名,C類一名。A類是優生,B類是中等生,C類是后進生。為了不傷害學生自尊心,教師提問時只能說A同學或C同學而不能說A類同學或B類同學。具體分工是C同學發言,B同學糾錯,A同學點評,這樣分工以后保證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任務。課堂上緊張有序,后進生也在優生的帶動下積極地展開討論和學習。等到展示環節,全班十幾個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競賽。根據教學內容不同分為必答題和搶答題兩種形式,還要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劃分不同的分值,教師這時充當裁判的角色,把每組的得分記錄在黑板右側角上。在復習課上和平時作業完成上也采取小組捆綁的形式,哪些小組先完成任務就要受到表揚,特別優秀的還有學校的獎勵。這樣下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高,課堂任務很快就能完成,而且團結協作、互幫互助、齊頭并進、奮勇爭先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
長期以來,如何組織和開展課堂討論一直是歷史教學的難點,不少老師布置的課堂討論場面冷淡,爭論不起來,導致討論失敗或者收效甚微。我從電視上播放的大學生辯論對抗賽節目引起轟論效應中受到啟發,于是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討論中,很受學生的歡迎。
每次討論前,我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要求每個人都按題意寫成小論文或辯論稿并交給我看。我看完作點評后,把稿子發回給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互相補充完善本方觀點。正方和反方各推舉4名代表,在班上進行辯論。其程序是:各自陳述意見→自由爭論→歸納總結,最后由老師進行裁判并具體分析雙方的辯論得失。在世界現代史教學中,我設計的題目是:“戰爭與和平誰是歷史的主流”,正方的觀點是“和平是歷史的主流”,反方的觀點是“戰爭是歷史的主流”。這種討論具有競爭機制,適合學生的特點,他們為了駁倒對方,翻閱了很多書,討論的場面十分熱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時間已到,很多人仍言猶未了。
把一些語文教學方法運用到歷史課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導學生圍繞歷史教材的章、節、標題來抓中心、劃段落、分層次、歸納大意、寫出提綱和要點,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講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運用記敘文和小說的表現手法,按照時間、地點、場景和情節等要素,或敘述,或議論,或描繪,或抒情,再現歷史的過去,生動活潑。
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間的轉移為線索,按一定的地點、區域或國別范圍來講授歷史;以人物的活動為線索,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往往貫穿了整個時代,中國民主革命史與孫中山、毛澤東的名字幾乎密不可分;以歷史事件的發展為線索,講清起因、經過和結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種歷史現象的興衰過程。此外,歷史教學抓線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成熟的教師,其教學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條不紊的,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來組織教學。
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重要的是要找準“點”,以“點”帶“面”。上課時,我往往抓住某一個知識點,談今論古,談古論今,或者談中國論外國,或談外國論中國。比如,講到現在的“中東和談”,就說一說猶太人的苦難歷史、現代的幾次中東戰爭,幫助學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紹一些書目讓學生去借閱。這種點面交叉法,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
在歷史教學中,適當地穿插使用編演歷史劇的方法是課程改革的新要求。所謂編演歷史劇,就是通過在課下搜集、閱讀材料,編寫歷史劇本,分配角色排練,而后在課堂上由學生出演不同的角色,來展示有關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的活動過程,從而達到體驗和感受歷史的目的。
歷史考察主要指考察歷史遺跡、遺址、遺物,搜集故事傳說、歌謠等。許多歷史事件留下的實物和遺跡能夠為研究者提供極有價值的直接材料和背景資料。盧氏的歷史遺跡有文峪鄉南窯的南寺曉鐘,官坡鎮紅二十五軍舊址,東明鎮祁寸灣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遺址,都為師生實地考察鄉土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海無涯,需要每一位教師不斷地鉆研探索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教研之花才能結出累累碩果。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2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06.
[2]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3]范艷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06(5).
注:本文系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初中歷史教學城鄉差距成因及對策研究(課題編號JCJYC151112079)。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