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
(長春市九臺區東湖中心學校 吉林長春 130500)
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研究
劉曉東
(長春市九臺區東湖中心學校 吉林長春 130500)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得到了不斷提升并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數學課堂教學在全體師生的積極探索下,改變了傳統的由老師講解知識點、小學生不斷的做練習加以鞏固知識點的這種傳統教學思維。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更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程學習的興趣。
小學數學 自主探究性學習 研究
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性學習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能夠掌握知識,并且能夠熟練運用知識。將自主探究性學習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能夠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水平。本文對探究性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探討。[1]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動力。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探究性學習對于日常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1.學生更加活躍,數學課堂更加精彩
探究性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比起以往的傳統教學方式而言,它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式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在數學課堂上運用這種教學方法,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得學生融入到數學學習中,將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同時,學生能夠被允許在課堂上對數學的教學內容進行自主的交流探討,徹底打破以往的課堂中“老師講,學生學”的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生動,學生也跟著所學的知識不斷的思考并且對課堂充滿了期待,這樣學生便會熱愛課堂,熱愛數學課程。[2]
2.增強綜合能力,塑造良好個性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而且才開始接觸課堂學習,許多學生無法自覺的主動完成學習。這時老師在課堂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學,可以將學生轉化成課堂中的主體。老師針對教學內容對學生提一些問題,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到課堂學習。同學之間對課題進行研究,在老師的引導下集體交流討論。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動腦筋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增強團隊合作的意識。
1.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特別是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注意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自主探究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這樣不僅能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還能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喜歡玩游戲這個特點,在數學課堂上引入合適的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當中學到知識。例如,在學到九九乘法表的時候,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學生進行“乘法表背誦接龍”,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有效地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2.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一定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小學數學課堂高效開展。首先,教師要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里面,解決數學中抽象、難解的問題;其次,要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自主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能力,讓他們在不斷地交流討論當中更好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最后,還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學到幾何圖形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各種幾何圖形,讓他們能夠在自己動手操作過程中對幾何圖形的性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采取鼓勵的評價方式
教師的評價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一定要針對學生個體差異性進行人性化的評價,多采用鼓勵的評價方式,盡量少用或者不用批評性的評價方式,以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在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要積極地引導鼓勵他們,讓他們能夠做得更好。
1.導入問題,自學探究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準備好探究性的問題,針對課堂上數學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本堂課上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同時產生強烈的思考欲望。以討論交流的方式得出來的數學結論,使得學生解題思維清晰,印象深刻。
2.自主思考,獨立探究
獨立探究指的是小學生根據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用自己的思維去學習相關知識點的過程。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思考而得出的數學結論,體會到獲得知識的快樂,往往能夠讓學生記憶深刻,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老師在教學生《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時候,可以充分的利用到先進的教學設備——多媒體。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主題圖用多媒體向小學生展示出來,呈列出一個式子:40+10,這時老師根據多媒體的展示圖引導小學生展開積極思考:同學們,你們將會如何來將這個數學問題解答?這時,同學們將會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在老師的引導下,努力的對問題進行思考,很快便會給出這樣的計算方法:(1)將題目分成十個整數來數:40、50。(2)4個十和一個十加起來,結果等于50。(3)4+1=5,因此我們可以得知40+10=50。通過思索得出如此多的解題方法,為了對這個章節進行鞏固,老師再設計一道算術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算出最終答案:50+30。
3.合作探究,主動鉆研
自主探究指的是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達到探中有學、學中有探,學習探究相結合。比如:在為學生講解《三角形面積計算》這個知識點的時候,老師讓班級每個學生用紙張拼出一個三角形。這時我們會發現其實每位學生所拼接的方法各不一樣。在三角形拼完成之后,按照三角形的邊長、面積的長度將數據填入表格之中。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三角形的三個邊長各為多少厘米?他們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小學生們通過對自己拼接的圖像進行測量、計算,同學們相互之間溝通討論、合作交流,發現每個邊長不一樣的三角形其面積的計算公式都是相同的,因此而得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式。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工作的時候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使他們主動去探索、學習知識,有效地促進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性。
[1]馮凡.培養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1,5(07):43-44.
[2]唐健.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4(0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