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影
(長春市九臺區東湖中心學校 吉林長春 130500)
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策略的結構
尹志影
(長春市九臺區東湖中心學校 吉林長春 130500)
小學閱讀課堂教學結構包括小學閱讀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師生活動等要素,這些要素按一定的原則和順序排列、組合,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就是小學閱讀課堂教學結構。該研究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的結構進行了著重的探討,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 教師教學策略的結構
教學策略作為教師素質最直接以及最集中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的結構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供大家參考。本文就小學閱讀課堂教學結構的內涵和外延、傳統小學閱讀教學結構的利弊、教學結構的優化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1]
教學策略是指教師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所運用的與學生認知規律結合的行為方式、步驟以及教學方法的綜合。通過相關的研究我們發現,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受到了教師不同教學策略的影響,而且還對學生能力的形成、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習策略的獲得具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對教師教學策略問題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2]
1.設計與計劃策略
教師在上課之前將完備的計劃制訂好,同時進行具體的教學模式的設計。其中包括可能出現的偶發事件、課堂外在環境、對教師特點以及學生特征的考慮、教學目標是否具體等各個方面。
2.課堂管理與時間管理策略
教師要對學生活動以及教師活動時間的多少進行合理的劃分,從而對教與學的活動在每節課堂中的分配進行明確。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將對偶發事件的管理以及課堂的特殊階段考慮進去,其中包括對學年開始的管理、對學生問題行為的處理、對教學危機的處理、對過渡時期的管理、對“突然被打斷的”的反應。[3]
3.講授策略
教師在進行課文講授時必須要做到清晰、長度適應、有節奏以及充滿熱情。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做到對重點的強調,對課堂的開頭以及結尾的形式予以充分的重視,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4.分組討論與提問策略
教師必須要幫助學生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策略,比如分析的策略、記憶的策略以及最基本的讀、聽、說、寫的策略等。
5.情感策略與評估策略
教師要注意自身的情感與課文中體現出來的情感相符合,而且與教師自身的身份相符合,并能夠使學生受到感染。同時還要正確地對學生書面以及口頭回答問題和考試的情況進行反饋,對學生進行積極、及時的評價,以學生不同的行為為依據,對學生做出不同的評價。
1.情境教學法的基本結構
憑借語文教材,并結合作文題材,創設有關情境,讓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從而發展學生智力的各種品質,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帶入情境讀課文--活化情境抓重點--憑借情境品語感--帶入情境讀課文。可以把它歸納為:“初讀--通讀--弄清作者思路”這三個環節在教學時,不同的課文、不同的教學對象,有不同的排列組合。比如教《草原》一課,如果是牧民的孩子,學習這一課,教師就可以先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而后啟發學生聯系自己平時所見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如果是從未見過草原的孩子學習這篇課文,教師就要把創設情境安排在第一步,可以表現草原風景的幻燈圖片,學生熟悉的草原音樂,教師感情朗誦,給學生創設情景,讓學生體驗這種形聲效果,充分進行想象,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而后開始課文的閱讀,例如高陽老師教學《瀑布》一文時,就運用了這種方法,先出示幻燈,瀑布全景圖,配以瀑布落下的聲音,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后再讀課文,初步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強化情境抓重點。"精讀--讀深--學會欣賞課文精華"引導學生多讀精華之筆,是體會教材思想感情,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鑒賞水平的有效步驟。在這個時候,教師可憑借所創設的情境,抓住教材的傳神之筆,讓學生體會其語感。這種教學方法深受學生的歡迎,吸引廣大教師追求效仿,目前,我們有不少老師已在課堂教學中自覺不自覺地開始運用。
2.“五步驟閱讀教學”結構
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以及學生接受知識的特點,安排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學中探求生疑,討論釋疑,在鞏固練習中提高。
自學探索--討論釋疑--練習鞏固--總結提高--擴展延伸自學探索。這一步的主要任務是: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指導學生按照自學提綱的要求,學習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內容,揣摩課文思路,試析段落層次,研究課文中心和寫作方法,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學習中探求知識、發展能力。討論釋疑。這一步的主要任務是:在匯報自學效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在自學過程中經過反復思考難以解決的一些共性問題進行討論,從而使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練習鞏固。這一步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字詞句篇和聽說讀寫的單項的或綜合性的練習,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鞏固在前兩步學到的基礎知識,并把知識轉化技能。總結提高。這一步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將在上面幾步中所學的知識歸納整理,綜合概括,使他們進一步明確學到了什么,是怎么學會的,從而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掌握學習的方法,深化認識,發展智力,擴展延伸。這一步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介紹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外讀物,并指點學習方法,或布置思考練習題,把課內和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擴大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除以上的結構外還有啟發式講讀法的基本結構、以"自學為主線"的課堂教學結構,最后需要提及的是,課堂教學結構并不是永恒的公式,它可以根據需要優化組合,檢驗其優化程度的主要標準就是能較好地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學生學得主動活潑、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提高。
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策略的結構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見,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據不同的閱讀課文靈活地掌握課堂教學,用科學的態度揣摩教學,因材施教。
[1]菊花.淺析小學語文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4).
[2]黃敏,薛潔.小學教師教學策略的發展趨勢探討[J].新課程學習:中,2009(07).
[3]韓瑞峰.教學策略的三維研究視角[J].沂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