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限(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江機中學校)
談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
吳限(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江機中學校)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語文教師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課程整合,跨學科教學是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結合的一個很好模式。
課程整合;教學模式;跨學科教學;能力培養;綜合素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綜合性學習有這樣的闡述:“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標準中還提出“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這就要求語文教學再也不是單純的語文教學,要求教師要具備豐富而全面的知識和開放的視野,能夠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讓他們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讓我得到以下兩點深刻的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學中要落實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多數人只傾心于認知技能的目標制訂和實施,而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看得可有可無。這些做法和認識培養出的是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學生,是違背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傳統的教學方式只局限于語文這么一個主體課程,沒有從整體性、全面性出發,對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存在很大的障礙。跨學科學習剛好消除了那個阻礙,其意義綜合起來主要有兩個:
(1)跨學科學習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提供了基礎。中學生的生活圈子小,走的幾乎都是三點一線,對外部世界的理解甚少。跨學科的學習能夠及時補償這一個缺口。教師好比一扇窗,通過教師的講授和引導,學生可以開闊視野,了解國家大事,明白做人道理,清楚別處的地理風俗。久而久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開始形成。相反,如果教師一味地只是呆板枯燥地講解語文知識,那樣不僅會阻礙學生的發展,而且會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2)跨學科學習是學生形成多元化的價值觀的條件。隨著多元化時代的到來,單一的、舊的那些理念開始受到沖擊,價值觀也一樣。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單純地判斷事物的正或負,本身就已經是一個錯誤。跨學科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形成多樣的價值觀做好了準備。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開始思索跨學科教學的問題。2006年3月~7月,我擔任七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教授工作,4月份的一天,學校交給我一個任務,讓我在全校的三個初中學年組范圍內組織學生辦手抄報的活動,活動主題不限。接到這個任務后,我犯了難,因為我對辦手抄報感到特別困惑,文字方面的內容我指導起來沒有問題,但辦手抄報更多的是版面設計、色彩、構圖方面的東西。我深深感到僅憑我一人的力量,或者是僅憑借語文老師的力量是無法圓滿地完成這項任務的。考慮再三,我決定與美術老師溝通,把學校對這次手抄報的要求重申一遍,并希望各位美術老師積極配合。美術組的老師欣然應允,他們專門拿出一節課講解如何設計手抄報的標題、版面及手抄報的要求、設計時的注意事項等內容,然后語文老師又結合手抄報的文字內容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兩周后學生設計的手抄報交了上來,不論是從形式還是從內容效果明顯好于往屆,語文組和美術組的老師也得到了學校的表揚,我的這次跨學科實踐活動獲得首次成功。有了這一次的成功,我也從這種跨學科教學中嘗到了甜頭。如果說辦手抄報的活動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話,接下來的教學實踐就是有意而為之了。講九年下的第六課《黃河頌》之前,先請音樂老師上一節《黃河大合唱》的音樂課,通過音樂讓學生感受,作者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這實際上也就是把《黃河頌》的背景進行了介紹,音樂鑒賞放到音樂課中去實施。有了音樂的感召,學生再學習文本,內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就水到渠成了。這兩節課上完以后,馬上進入到第二單元的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黃河,母親河》,這樣一石三鳥,使學生對黃河有了一個整體性的認識,既有形象化的理解,又有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升華,教學內容一氣呵成,效果斐然。
由我自己的教學探索可以看到:綜合滲透學科教學不僅是整合各學科的具體知識,讓學生減輕學習負擔,學到系統知識,還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同時,教師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了合作學習、合作教學、資源共享的好處。學科整合能夠真正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各方面素質與能力,體現我們新課改的思路,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更高,學生也更加喜愛語文學科的學習。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跨學科教學就是適應這一發展趨勢而提出來的課程教學方式,必將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對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人文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梁鷥鷥.初中語文跨學科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5.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