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谷(婁底市婁底第一中學)
?
淺談物理生本智慧大課堂的構建
陳紅谷
(婁底市婁底第一中學)
摘要:物理生本智慧大課堂的構建是響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闡述了構建物理生本智慧大課堂的具體操作及構建物理生本智慧大課堂能培養學生的哪些學習潛能。
關鍵詞:集體備課;導學案;小組合作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角色轉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強調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我校在“辦有思想的學校,做有信仰的教育”核心理念的指導下,緊扣“教”與“學”,真正實現了“兩個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由“灌輸式教學為主”向“探究式教學為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接受式學習為主”向“研究性學習為主”轉變。全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生本智慧大課堂”理念。
第一,突出學生主體:(1)從“學”定教。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學情、需求、身心發展規律)出發,制訂教學方案(教什么,如何教)。(2)為“學”而教。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把教學方案由“教案”變為“學案”,由“研教”變為“研學”,把“講堂”變為“學堂”。(3)以“學”評教。以學生最終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作為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第二,轉變教與學的方式:(1)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2)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組織者、合作者。教師善于激發興趣,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悉心呵護,讓學生充滿自信地學習;巧妙啟迪思維,讓學生高效地學習;大膽鼓勵求異,讓學生有個性地學習。
第三,全面達成“三維”目標:(1)學生形成主動的學習態度,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積累學習經驗,掌握學習方法。(2)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知識、發展智力。
新課程要求一個稱職的高中物理教師絕不能“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學習,與時共進。教學的復雜性決定了它不是教師展現知識、演練技藝的過程,而是教師實踐智慧的體現過程。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必備的物理素養”是高中物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新課程教學呼喚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也就要求新時期的教師不僅專業學識要較為豐富,而且還要善于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新課程背景下,物理教師應該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認為,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而這樣的教學所蘊含的課堂文化,有著鮮明的和諧、民主、平等特色。
我們物理組在構建“生本智慧大課堂”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集體備課:實行教案資源共賞,老師再根據各個班的實際情況在“備學生”這一環節上狠下功夫。然后根據教學內容,對集體備課形成的導學案進行修正,使之更適合班級學生需求。在分析所教班學生情況后,尋求一種最佳設計的導學案落實到課堂上。這樣從備課環節上為課堂的趣味性、多元性、互動性、實效性提供了可靠。
(2)導學案的使用:在課前自習時間將導學案印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確本節物理課的學習任務、訓練目標,先進行自我探究,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完成基礎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題,并要為上課做好展示、點評的準備。老師在課前對導學案進行批閱,了解學生物理知識的儲備情況和物理知識的遷移、物理知識的創新情況。
(3)在課堂上實施小組互助學習制: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心理特點,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一般4~6人為一學習小組,每組選組長1人。各學習小組優差搭配、實力均等,處于同一起跑線,重點難點的解疑也是合作小組學習的主要目標。座位排好后要求小組同學做到互幫互助,互相促進,同時又互相競賽。再通過對小組在活動、實驗、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價,不以書面考試為唯一的評價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習小組的自主學習效果。
(4)在物理課堂上大膽放手: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放手讓學生討論重點、難點和疑點,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提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概括結論,放手讓學生尋找規律,放手讓學生建構知識體系,放手讓學生進行展示和點評,從而使物理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把物理課堂當成自我展現的舞臺,敢于表達,使學生在思考中獲得物理知識,在討論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質疑中鍛煉思維的方法,在展示中獲得自信與勇氣,在評價中學會判斷,讓學生的個性特點得到充分展示,探究知識的過程與學習的激情得到激發。
總之,構建物理生本智慧大課堂還在探索之中,難免會出現很多問題,關鍵是要針對問題,改進不足,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共同努力,從而實現物理教學的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優化。
參考文獻:
訾星淳.如何進行課堂改革:淺談生本高效活力課堂[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0).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