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寧
摘要:文章以近幾年生源下降招生難困擾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在職教改革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應建立下接中職學校上聯本科院校,開展中職與高職、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高校與政府之間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培養復合技能型人才,實行“中職——高職——本科”專業對口銜接“立交橋”直通車培養模式,加強校企合作拓寬生源渠道,達到建立穩定的生源基地。如何積極適應新常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創新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化被動為主動,破解招生困局,合力推進招生工作,促進高職院校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中職——高職——本科”直通車;合作;生源基地;招生對策
面對高考改革、職教改革的新形勢,高職院校應建立下接中職學校上聯本科院校,開展中職與高職、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高校與政府之間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培養復合技能型人才,實行“中職——高職——本科”專業對口銜接“立交橋”直通車培養模式,加強校企合作擴寬生源空間,達到建立穩定的生源基地。如何積極適應新常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創新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對于高職院校的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一、加快“校際”合作,拓展培育高職院校生源基地
現代職業教育是開放性的教育,是從滿足市場需求與勞動力市場的對接,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和《湖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加快建設湖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和探索向“縱向延伸,橫向拓展” 辦學人才培養機制,拓展高職院校的科學發展空間,實現搭建技能型人才培養“立交橋”。
(一)中高職專業對口銜接,建立穩固生源基地
1.探索和實踐多渠道中職與高職銜接方式進行聯合辦學。通過五年一貫制“3+2”對口招生、單獨招生、專業對口銜接、師資培訓、教學研究等形式合作,建立中高職互相溝通和銜接模式,本著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宗旨,從招生與就業、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及實訓基地建設、課程體系設置、教學研究與教材開發等方面有意向進行多方位、多形式合作,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共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加強和保持經常性溝通與聯系,互通信息,共同建立規范的工作機制,促進合作的全面深入開展。根據雙方專業實際情況,開展“3+2”中高職分段對口培養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完成招生計劃錄取、學籍注冊、課程考核、教學和督導等工作,做到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教學過程的有效銜接,優化專業組群布局,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共同設計和構建中高職銜接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方案。
3.增大校際教學科研和師資交流合作。根據需要,互派專兼課教師和相關人員,共同參與課程開發、教學改革、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有利于雙方共同利益的合作。優化課程結構體系,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制定學分替換和課程免修制度,實現專業老師與課程改革共享和共贏。
4.增強高職院校到中職學校進行招生宣傳力度。實現中高職五年一貫制“3+2” 辦學培養模式,建立生源基地,可使高職院校提前三年搶到穩定、優質、合格的生源,中高職應加強招生宣傳合作,資源共享,深度配合聯系指導考生填報志愿,及時掌握考生志愿填報信息等。按協議優先錄取中職學校學生。建立常態化的生源基地,實現中高職招生直通車。
(二)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合作,打通普通本科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和學歷直通車
建立高職教育學位制度,打通縱向的人才培養通道,滿足學生學歷提升和專業知識深造學習的需求。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立交橋尚未建立,高職教育很難橫向跨入本科教育,通過明確“高職——本科”層次連讀職業教育定位,探索“高職——本科”層次高端復合技能型人才“3+2”分斷培養模式。通過教育體制機制的創新,使考生提早規劃人生目標,讓考生知道上高職也能讀本科,吸引考生有目地的選擇填報志愿,實現跨區域、行業、專業縱向延伸,橫向拓展,
二、加大“高校與政府和科研院所” 合作,推進和發展區域經濟擴大生源空間
基于互聯網+的時代高職院校利用自身學科優勢與政府之間、科研院所之間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科學合作、社會發展、區域經濟、對口招生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合作,在“高職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之間”實現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中探索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對口招生的新路徑。高職院校在區域經濟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開展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合作,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實現產學研的結合,助推雙方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要注重深化與地方政府的合作,發揮學校自身學科綜合優勢,深化合作內涵,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建立合作保障機制,共同探索校政合作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在縣域經濟條件下精準開展中短期技能和學歷培訓班,創新開發農村旅游、農村電商、農家娛樂、農產品開發等高技能人才培養,促進地方經濟建設與實踐育人相結合,開發地方文化,構建農村商務平臺,提升服務意識,重視農村市場將限制、朿縛高職院校發展的行業地方保護去掉擴大招生生源空間。
三、加強“校企”合作,拓寬生源渠道增強高職院校辦學活力
(一)注重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只有不斷提高培養質量,學校才會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學校應加快調整專業步伐,力求與市場吻合,優化現有主干專業,實行校企深度合作,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實現專業企業一體,產教學融合培養模式,使學生和企業零距離接軌。
(二)大力發展校企合作,增加聯合辦學力量。校企合作是穩定和發展大學生就業的重要舉措,因此高職院校利用區域經濟優勢,把握機遇,積極開展聯合辦學,既可以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又可以實現辦學方式的多元化,面向地方企業和有關社會力量,實行引進企業入駐校園,校企密切互動辦學模式,打開校門,爭取生源,拓展生存空間。
(三)以校企合作為途徑,擴大招生宣傳渠道。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辦學的必由之路,不僅僅作用于教學過程中和就業出口,還作用于招生入口上,因為良好的就業環境會對廣大考生有更大的吸引力,優良的企業需要更加穩定的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畢業生,而本地區生源對本地區企業的認可度和穩定性相對較高,制定“訂單班”教學計劃,實行訂單培養驅動,校企協同育人培養實踐模式,動員合作企業參與學校的招生宣傳工作,能明顯提升企業在考生中的知名度和未來從業取向,有助于企業提前儲備高質量的人力資源,達到校企雙贏效果。
(四)加強校企合作,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穩固并具有影響力的畢業生實習和就業基地,建設相應的虛擬仿真實訓平臺,促進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堅持“把工廠、公司、企業引進學校”的辦學模式,把課堂搬到工廠,把工廠搬進學校,讓老師在實踐中教,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嘗試建立“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畢業即就業”一體培養新模式,實現學生畢業即就業的零距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