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巖
(阜新礦務局職工大學 遼寧阜新 123100)
中職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研究
王軼巖
(阜新礦務局職工大學 遼寧阜新 123100)
中職英語教學應關注社會需求、緊跟市場、緊貼學生實際、圍繞行業和企業對英語技能方面的要求,大力開展行業英語教學。行業英語教學將英語學習與行業或專業課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教學內容界定在行業范圍內,使學生真正達到學以致用或學有所用的目的。
中職 英語教師 發展現狀 調查研究
課題組對某省6所具有代表性的中職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為半開放型多選題和完全開放型問題,對英語教師的基本情況,包括教師對語言教學、語言能力自我發展、職業發展需求、職業意識、現有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及困惑等進行了分析研究。調查結果顯示:
學校近年來擴招力度加大,學生數量增長速度加快,形成班級多、課時多,英語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教師的工作量隨之加大的局面。在調查中發現,57.6%的教師課時在12~16節之間,37.8%的教師課時在20節及以上。課時繁重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研究工作難以起步、成果難出。大部分英語教師執教之初就滿負荷甚至超負荷工作,時間和精力難以投放到研究上。[1]
調查結果表明,英語教師最希望在“先進的英語教學方法”(41%)方面得到提高。在你最欠缺的英語知識的選擇中,“實用英語知識”占第一位(45%),顯然許多老師沒有系統地學過實用英語相關知識,但絕大多數老師渴望在教學中能恰當地將實用英語運用于教學中。在選擇“影響你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的問題”時,教師們依次選擇了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教師對外語教學理論的掌握,以及教師對信息技術、教育心理學等與外語教學相關知識的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強,但由于中職英語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因此他們專業發展的機會相對較少。在調查中,對“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受訪教師選擇最多的為“得到專業進修的機會(57%)”;當問及“最希望的專業發展方式”時,受訪教師選擇的是“脫產進修”(53%)、“出國進修”(47%);在回答“制約你進一步發展專業能力的因素”時,教師選擇最多的是“進修機會少甚至沒有進修機會”(52%)和“教學負擔重”(48%)。
此外,73%的教師在回答“是否愿意和其他老師合作,進行教學研究”時,選擇了肯定回答,說明大多數教師還是認可教師間的專業合作是專業發展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在訪談中發現,許多教師會積極主動參與學校的教學研討活動,教師之間也會協作互助,但是合作缺乏學術性,僅局限于集體備課和互相聽課。學校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提供的條件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教學資料不足,學術氛圍尚未真正建立等。[2]
中職英語教育有其獨特性。中職英語教師大部分是師范院校畢業,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具備較為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英美文化背景知識、語言學基本知識與外語教學理論等師范教師應該掌握的知識和理論。因此,中職英語教師在不斷完善自身英語專業知識和英語教學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把實用英語及相關知識作為重要的知識結構不斷地給予完善和提高。
教學和科研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課題并開展實驗,而科研活動又能保證教學不斷地朝著科學性、前沿性發展。在調查中發現,教師的科研水平總體不高,有些教師對科研還沒有正確的認識。
目前外語教學的方法越來越具有科學性,教學的手段也更加現代化,多媒體、白板等計算機(網絡)技術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于英語教學中。在這樣的環境下,英語教師需要具有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及現代教育技術的手段,能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使之更好地為英語教學服務。
為了能夠更快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培養和壯大教學科研隊伍,中職院校可以采取脫產進修、短期進修、國內與國外培養相結合等方式來鼓勵英語教師提高學歷及專業知識水平。出國深造,或作為訪問學者去更高層次院校和機構深造學習可以讓教師直接獲取知識。此外,學校還可以多提供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研討或者講座等短期進修機會,鼓勵教師“走出去,引進來”,開拓教師的視野。
現階段,中職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的課堂教學知識、教學方法,而且還要具備較強的教學反思能力。能夠對自身的教學活動及教學效果進行正確的分析,自我評判,自我調整,以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反思性教學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加以實現。在我國,高翔、王薔、徐腮等著名學者就提出采用記日記、聽課與觀察、教師評價、教師檔案袋、錄像和教學行為研究等方法來進行反思。這些反思性教學活動,能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學會結合理論知識去分析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且自我反思,自我解決問題。這也使得教師有機會對自身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等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和判斷,對教學產生更高層次的認識,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自身向專家型教師轉變。
教學質量評價是教育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英語教學評估的重點是課堂教學評估。充分利用評價結果來指導教研活動,能夠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中學英語教學評估體系的建立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意識為根本,客觀真實地反映英語教學情況。教學評估應從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水平等幾個方面來入手。
合作學習是目前在我國課程教學改革中倡導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學習方式。教師們結成不同的小組,小組內的教師互為資源、互為參考,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合作學習有利于突破個人反思的局限與不足,通過教師間的團隊合作,使緘默知識得以感知、交流、內化與傳承。
中職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集體性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僅是教師的發展問題,也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學生的發展和就業。教師要意識到這種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途徑。
[1]王川. 基于高職行業英語教學的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
[2]李鑫. 論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構成及途徑[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