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旭 朱海雪
?
高校卓越教師職前教育培養策略探索——以小學教育專業為例
張曉旭朱海雪
(滁州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卓越教師培養已經成為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實施對進一步提升小學教師培養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職前教育更是落實卓越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關鍵。文章從卓越小學教師的特征、職前教育培養的重要性。卓越小學教師培養策略的實施以及實施成效進行梳理總結,探索一條適合我院小學教育專業職前教育培養途徑。
卓越;小學教師;職前教育
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近年來,我國教師教育體系不斷完善,教師教育改革持續推進,教師培養質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著教師培養的適應性和針對性不強、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陳舊、教育實踐質量不高、教師教育師資隊伍薄弱等突出問題。大力提高教師培養質量成為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教師教育在教育領域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教師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因此,培養卓越教師也是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務。
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實施對進一步提升小學教師培養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程與教學是教育的內容,是達成目標的工具,職前教育更是落實卓越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關鍵。因此,培養卓越小學教師,要重視職前教育培養,我院小學教育專業正是培養小學教師所開設的,在小學教師的培養上逐漸摸索,也形成了一些具有我院特色的培養體系,為培養卓越小學教師提供了一些參考。
卓越在《辭海》中的解釋為:超出一般,杰出的意思。卓越這一詞語在英語中的翻譯為Excellent、Outstanding,表示極好的,超越一般。因此,卓越教師就是那些非常優秀、杰出的教師。關于卓越教師的概念,美國NBPTS認為卓越教師:一是要致力于學生及其學習;二是熟悉教學內容并傳授給學生;三是能夠管理和監控學生學習;四是要不斷反思,吸取經驗;五是要與學生共同學習[1]。德國關于卓越教師也有一些標準:愛崗敬業、熱愛學生、樂觀開朗、充滿自信、講求民主、身體健康、熱愛教學、師德高尚[2]。國內學者認為卓越教師應具備以下特質:高尚的道德素養、豐富的知識儲備、為人師表的人格風范、健全的民主法制觀念、強烈的創新意識、良好的科學研究能力和與學生共同學習的虛心品質等[3]。
小學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與復雜性,也決定了它不同于其他教育,小學卓越教師除了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熟練的教學技能之外,由于小學入學人數越來越少,小班化教學的實施,這就要求卓越小學教師還要具有擔任多學科教學的特點,因此,卓越小學教師除了卓越教師應具備的特點之外,還需要具有多元化文化知識,掌握多學科教學方法,勝任小學多學科的教學任務[4]。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培養小學教師時與其他教師有所區別,充分發揮小學教師的優越性,培養出具有個性化教學、教學創新能力、科研協作能力、與學生互動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因此,卓越小學教師的內涵主要指:熱愛小學教育,具有個性化教學,教學創新能力與科研協作能力并存,實施因材施教,與學生教學相長,有多學科教學技能的高素質教師。
(一)學校方面
現在很多高校都開設小學教育專業,這一專業主要是為小學培養教師,隨著各大高校的改革與轉型發展,教師教育專業的重視度越來越薄弱,很多學校邁向綜合性大學的改革方向,對教師教育專業越來越忽視,這也是阻礙培養教師的很重要的因素,學校在培養卓越教師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學校主要是職前教育培養,主要表現在:第一,課程內容單一,缺乏綜合性、系統性。多數小學教育課程要求綜合多學科發展的,在內容體系上,需要進行融會貫通,綜合發展,而不是像現在很多高校,只設置單一的教育課程,或者是讓學生進行單選,擇一學科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只對自己所選學科知識掌握并運用,而其他學科難以勝任,然而卓越小學教師需要多學科綜合發展,到小學中可以勝任多門課的教授。第二,課程設置缺乏技能的培養。現在很多高校對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沒有體現出小學教育專業特色,與其他專業一樣,遵循著紙筆測驗,記憶測試,在實踐技能方面的培養欠缺,而卓越小學教師除了理論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實踐技能的培養及對教師職業的認識。第三,教學方法錯位。學校職前教育方法主要采用講授式,而小學課程多數以探究式、啟發式、合作式等方法,因此,職前教育方法與小學課程方法出現嚴重錯位,也是導致學生無法將職前教育培養方法應用到小學課程中。[5]
(二)社會方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教育越來越趨于專業化發展,這也就造成了職前教育模塊化,社會對教師專業化有一定的誤解,比如,社會認為小學教育語文方向的學生,只需要學習跟人文方面的知識,而小學教育數學方向的學生,只需要關注數理化的知識,不需要過多學習文學方面的知識,從事的小學教師也只需要按照教師資格證上申報的科目。這些誤解阻礙了小學卓越教師的職前培養,小學卓越教師要求學生全面發展,能夠一人勝任多個學科,知識結構系統綜合,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在任何科目的教學上都能做到游刃有余。除了社會對教師專業化的誤解之外,還有人事招聘部門的固有思想,很多學校的人事招聘部門在招小學教師時,往往傾向于招聘專業對口的學生,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傾向于招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小學數學教師,傾向于招聘數學專業的學生[6],高校在培養學生時,采用的方法相對比較單一,學生只學習與自己方向相關的學科知識,畢業實習也基本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學科,造成了學科知識結構單一,知識掌握不夠系統全面,這也是阻礙小學卓越教師培養的一個因素。
(三)學生自身方面
學生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是影響他們成為卓越小學教師的很重要的因素,很多大一部分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并沒有填報小學教育專業,對小學教育這個專業認知度較低,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是被調劑到這個專業,或者父母希望自己未來從事教師行業而選擇小學教育專業,這部分同學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習興趣較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學生自身方面影響其成為卓越小學教師的主要因素有兩個:第一,興趣不濃。也有研究者曾經做過此類調查,調查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對小學教育這個專業的熱愛,僅僅有百分之十幾的學生對這個專業是熱愛,其余的都是因為各種原因報考的該專業,在學習小學教育專業知識時沒有太大興趣,有的是因為小學教師輕松,選擇當老師也算是個鐵飯碗,并非喜歡當老師,僅僅是把這個當成生存工具。第二,專業認同偏低。大多數選擇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對小學教育專業的認識傾向于好就業,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對學歷要求也越來越高,很多教師都面向研究生招聘,小學教師尤其是相對偏遠地區的小學教師還維持著原來的招聘條件,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畢業的學生來講,就業形勢沒有那么嚴峻,很多人會本著先從教,后轉行的想法,真正一輩子從教的很少[6]。這也是卓越小學教師培養的重要因素。
通過對卓越小學教師職前教育培養制約因素的分析,結合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發展情況,我院邊實踐邊探索,在培養策略上逐漸改革深化,也得出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課程設置改革
課程設置上,與一般教師教育專業不同,一般教師教育專業往往強調理論知識大于實踐技能,大學生接受知識時一般都是被動接受,很少參與課堂,而卓越教師與一般教師不同,要想使其卓越,教育方式上,課程設置上都要發生變化,在課程設置方面要強化技能板塊,教學方式采取多樣化,如參與式、互動式、合作式。課程內容上要體現出階段化,比如在大一階段,理論課占據多數,培養扎實的理論基礎,到了大二、大三階段,內容多實踐,設置一些可以讓學生親自上臺講課的課程,如微格教學,讓學生有鍛煉自己的機會,與各小學充分合作,讓學生能夠到小學中進行見習,開設鍛煉教學基本功的課程,如“三字一畫”。職前培養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真正就業時能夠熟練走向講臺,角色迅速轉換,因此,職前卓越教師教育上還要設置一些為學生解決就業困惑及不適應的課程,可以在大四階段進行,這樣學生在走入新的崗位會游刃有余。此外,非正式課程也要加以重視,如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團日互動等非正式課程,應該緊緊圍繞教育、教學、學校科學規劃,使職前教師盡早接觸小學校園和小學生。
(二)重視實踐技能培養
教師職業除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外,還需要過硬的實踐技能,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未來就業方向是小學教師,小學教師與其他階段教師不同,小學教師上課多數采用板書,但隨著科技進步,很多小學輔助多媒體技術教學,因此,學生除了有較好的書寫技能之外,還需掌握多媒體應用技術,高校針對小學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對這一專業的學生在技能培訓上區別去其他專業,主要體現在“三字一畫”實踐技能培訓及多媒體課件制作及應用上,通過開設此類課程,提高學生的書寫技能及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力,除此之外,在職前,針對小學教育專業,實習之前開設微格教學,通過微格教學,提高師范生基本教學技能,提高學生課堂教學水平,觀摩優秀教師示范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踏入真正的教師崗位之前先進行課堂教學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為踏入教師職業,成為一名卓越小學教師做準備。
(三)“雙導師制”的實施
隨著教師專業化思想的提出以及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對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著眼于社會的需求和教師教育專業的自主發展,通盤考慮小學教師職前養成與職后發展所需要的知識、素質與能力,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四年不斷線,極大地增強了師范生的職業適應能力與發展后勁。具體做法:實施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指導的“雙導師制”,即一個學生有兩個導師共同指導,一個負責校內日常指導,另一個為校外導師,為培養卓越小學教師,我院從2014年對2013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實行“雙導師制”試點,為每位學生配備一位校內指導教師的同時,配備一名小學教師作為校外指導教師,小學教師均由我院合作實習基地中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學生每周定期到定點小學進行實習,從觀摩導師課堂開始,到組織活動,最后上臺講課,每周活動完之后,寫教學反思,在校內指導小組內討論發言,找到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并加以解決。在實習小學,校外導師手把手進行經驗傳授,讓學生提早了解小學教師這一職業。
總之,“雙導師制”在2013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身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2名同學獲得省級師范生技能教學競賽二等獎;多位同學獲批國家級、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多位同學獲得暑期實踐優秀團隊榮譽稱號等等。總體來看,“雙導師制”是實施對培養卓越小學教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是試點,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存在一些問題,如,校內外導師之間信息溝通不及時,學生在實習學校角色轉換困難,放不開等等。在未來的幾年里,我們會邊探索邊改革,直到找到一條真正適合我院卓越小學教師職前教育培養的道路。
[1]陳德云.美國基于標準的優秀教師認證評價開發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1,(12):67-94.
[2]張潔平.中小學卓越教師專業成長特質研究[D].渤海大學,2015.
[3]祁占勇.卓越教師專業能力成長的合理性建構[J].當代教師教育,2014,(9):42-47.
[4]劉久成.卓越小學教師培養:目標·標準·途徑[J].現代教育論叢,2011,(6-7):180-181.
[5]劉徑言.小學卓越教師職前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改革[J].教育科學研究,2015,(12):18-21.
[6]張清水.卓越小學教師職前教育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大學教育,2014,(10):22-24.
(責任編校:周欣)
G628
A
1673-2219(2016)11-0076-03
2016-06-15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小學教師教育培養計劃”(項目編號2014zjjh043);安徽省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教師教育教學團隊”(項目編號2014jxtd041)。
張曉旭(1966-),男,安徽滁州人,碩士,滁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師教育專業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與教師教育。朱海雪(1985-),山東昌樂人,碩士,滁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專業講師,研究方向為發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