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璐
在人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中,課改之前有一篇文章,篇名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是一篇典型的駁論文。遺憾的是,課改之后,這篇文章從必修教材中刪除了。更為遺憾的是,因為刪除了這篇文章,使得整個必修教材缺失了駁論這方面的“例子”。
立論與駁論,是議論文的“兩翼”,若忽略了駁論,似乎就有一種“失衡”的感覺。每念及此,常常惋惜。
最近,重新研讀《咬文嚼字》(人教版必修⑤),眼睛倒是一亮。因為,單看本文的開頭部分,它就是一篇十分典范的駁論文章。
請看——
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里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排演時他自己在臺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以為“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落個“不是”;“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把必須有的附帶語省略去了。根據這種見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話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這是煉字的好例。我們不妨借此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員把“是”改為“這”,確是改得好,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里的用語,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么”式語法。石秀罵梁中書說:“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楊雄醉罵潘巧云說:“你這賤人!你這淫婦!你這你這大蟲口里倒涎!你這你這……”一口氣就罵了六個“你這”。看這些實例,“你這什么”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且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著強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不過它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含義”。《紅樓夢》里茗煙罵金榮說:“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這里“你是”含有假定語氣,也帶“你不是”一點譏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對了。由此可知“你這”式語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來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贊美時便不適宜。二、“是”在邏輯上是連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中,“風度”是動詞的賓詞;在“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中,“風度”便變成主詞,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話。
先看行文的內容及思路。
文章第1段,列出郭沫若先生的觀點和做法。觀點是:“‘你是什么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意義”,而“‘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做法是:把“你有革命家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風度”。
第2段,批駁上述的觀點和做法。
先駁觀點。主要通過例子來進行比較,認為:“你這什么”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且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著強烈的感情;“你是什么”不一定是單純的敘述語。且得到不同的結論:“你這”式語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來得更有力。
再批評做法。主要是說理分析,認為援例修改,將“你有革命家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風度”的做法似乎并不很妥。
兩段文字,既批駁了對方錯誤的觀點及做法,又提出了自己的正確觀點,破中有立,是實實在在的駁論文。
再看行文的語言,也很耐咀嚼。僅舉兩例:
1.“這是煉字的好例”——這句話中的“好”的意義,絕不是通常意義的“好”,而含有“典型的”意味。在作者看來,這是個煉字的反面典型。
2.“不過郭先生如果還記得《水滸》里的用語”——這里的“如果”是假設,但又絕不是通常意義的“假設”,其中含有的諷刺意味十分明顯。試想,一個以學問著稱的人,若不記得“《水滸》里的用語”,豈不成了天大的笑話?
這樣含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正是駁論文語言的特色。
最后,看行文的字數。行文很短,只有780多字,但內容豐厚,這樣的文章非常適合學生學習。如果,我們能把這部分文字截取下來當作駁論文來學習,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
然而,實際教學中情況完全相反。
主要原因是,與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做了以下解讀:《咬文嚼字》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1至5段,“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其中,第1、2段舉出《屈原》《水滸》《紅樓夢》中煉字的例子,說明‘你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種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2007年4月第二版,第75頁)
《教師教學用書》告訴教師,1、2兩段主要是說明三種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絕大多數教師必將依據這樣的解讀,引導著學生研讀文本。這已與駁論相距萬里了!
其實,將1、2兩段放在全文中來看,它只是文章的“引子”,其目的是要引出自己的觀點。如此明白的道理,不知道《教師教學用書》為什么會不明白。
因為這樣,本可以獨立成文的1、2兩段,一篇好端端的駁論文被忽略了。可惜!
可惜之余,我想到:
1.作為教師,對待教學用書應該持有怎樣的態(tài)度?不能迷信、盲從,參考書只能參考。
2.教師解讀文本,一定要下功夫去讀原文,要讀出自己的“個性”來。不下這樣的功夫,很難真正地進入文本。
3.要用活教材。譬如《咬文嚼字》1、2段,就完全可以把它看作駁論文。
(作者單位: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