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根文++朱琳++呂凡
[摘 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黨建制度體系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為高校黨建制度體系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使得高校黨建工作更加復雜多變。高校黨建工作應該順應新媒體技術發展的潮流,結合新媒體的特點,不斷創新黨建工作的形式和內容,改革傳統的黨建教育模式,把握新媒體技術的內在規律性,提高黨建工作的預見性,提高做好黨建網絡教育工作的能力,推進高校黨建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黨建;制度體系
[中圖分類號] D2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2-0063-02c
一、新時期加強高校黨建工作的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黨建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績,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高校黨建工作過去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指導高校的黨建工作,堅決貫徹中央關于推進黨的建設新的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從高校實際出發,創新高校黨建工作模式,不斷推進高校黨建工作的改革創新。[1]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以互聯網、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日益普及,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高校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很容易受到外來不良思想的影響。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肩負著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在引領社會思想風尚、弘揚主旋律方面應該起到排頭兵的重要作用。
二、新媒體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的現狀分析
(一)高校黨建工作的機遇
1.黨的領導不斷加強和完善。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
2.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當前,《國家教育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已頒布實施,高等教育事業面臨著實現改革與發展的歷史性跨越的戰略機遇期,高校的教育體制、教育理念以及教學方法都在不斷進步和完善,為高校黨建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和發展空間。[2]
3.新媒體時代的助推。傳統的高校黨建工作具有范式統一的教育模式和目標,容易確立權威理念和規范,但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內容與方法單調枯燥。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信息交流的多元性、交互性、及時性等特點為高校黨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3]新媒體不僅增進了高校黨建內容的豐富性,還保證了信息上傳下達的效率。
(二)高校黨建工作的挑戰
1.網絡新媒體的影響。對高等教育而言,網絡新媒體帶來了高等教育內容的多元化、教育途徑的多樣化以及大學生接受方式的復雜化,使傳統的教育思維方式、認知渠道及交流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轉變,加劇了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難度。
2.市場經濟的沖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思想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市場經濟的激勵性使高校大學生趨向于追求功利化,而高校黨建工作的激勵機制尚不完善,單一的物質激勵不僅無法起到真正的激勵作用,反而加劇了教育的功利性,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和目標。
3.理想信仰的缺失。在全球化浪潮中,民族信仰、黨性教育在如今崇尚社會意識多樣性、獨立性、差異性的思想洪流中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難點,過去以理論灌輸為主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黨建工作的實效。隨著社會價值取向的多樣化發展,大學校園里逐漸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漠等不良現象。[4]
4.教育擴招的弊端。隨著高校擴招的激增、績效考核的不斷改革,高校各院系負責黨建工作的書記還要擔負大量的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大了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目前,高校僅靠推優制度很難充分考查學生入黨的真實動機,學生黨員模范作用發揮有限、監督管理機構尚欠完善、黨建工作與社會實踐缺乏積極有效的互動。[5]
三、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多維黨建制度體系構建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機遇與挑戰并存。高校黨建制度體系建設的關鍵在于不斷發掘和利用網絡新媒體對黨建工作的積極作用,規避其不利影響,拓展黨建教育渠道、創新黨建工作形式、改進黨建教育手段、增強黨建教育效果。[6]加強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高校黨建工作建設,必須構建一個以“一個中心,兩個著力點,三大機制,多元主體”為特征的全方位、寬層次的多維黨建制度體系。
(一)一個中心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黨建設成為“服務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服務型政黨建設第一次作為執政黨建設的統一目標被提出來。服務型政黨是強調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過程中貫徹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把服務作為執政的首要價值和核心任務。[7]因此,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黨建工作必須以服務為中心,更加注重黨組織的服務育人功能,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高校黨建必須改變以往“重發展、重教育,輕管理、輕服務”的管理教育模式,轉而以學生為本,培養樹立黨組織和黨員的服務意識,為黨員廣建平臺、廣搭橋梁,拓展黨員聯系群眾途徑,豐富黨員聯系群眾內容,通過各種途徑開展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活動,鍛煉黨員服務群眾的本領。[8]
(二)兩個著力點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必須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以黨建隊伍建設和新媒體技術運用為著力點,開創高校黨建工作的新常態。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人員面臨著新的挑戰,他們不僅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和豐富的黨建工作經驗,同時還必須具有運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高校應該通過培訓、人才資源整合等有效手段,加強適應新媒體環境要求的高校黨建工作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技術好”的黨務和思想政治干部隊伍,提高黨建工作者的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從而為開展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三)三大機制
高校黨建工作的核心問題就是高校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建立健全。[10]服務型政黨建設離不開一個良好的服務機制體系,建設高校服務型黨組織的關鍵在于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服務機制。新媒體背景下,必須加強高校黨建的機制體系建設,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監督管理,營造一個良好的新媒體環境,使高校黨建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1.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當前,我國高校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種領導體制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還有一些具體的形式問題需要更加明確,需要進一步正確處理黨委領導與校長負責的關系、黨委會集體決策和校長行政負責的關系,制定與之相匹配的規章制度。
2.建立新媒體技術監督管理機制。新媒體技術是把雙刃劍,運用得好,可以提高高校的黨建質量和服務治理;一旦被濫用,不良信息就會通過新媒體來快速傳播,增加高校黨建工作的難度,影響高校思想輿論陣地的穩定。因此,必須建立健全高校新媒體技術的監督管理,推行網絡實名制和責任制,規范新媒體信息的傳播。
3.建立健全黨內民主監督機制。隨著新媒體的廣泛使用,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影響的范圍越來越廣,高校黨員們對信息公開的透明度要求也越來越高。通過新媒體技術,高校黨員們可以及時了解黨建工作的動態,積極建言獻策,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加強對黨務工作的監督,提高黨員們參加黨建工作的積極性,促進高校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
四、結束語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為高校黨建制度體系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使得高校黨建工作更加復雜多變。高校黨建工作應該順應新媒體技術發展的潮流,結合新媒體的特點,不斷創新黨建工作的形式和內容,改革傳統的黨建教育模式,把握新媒體技術的內在規律性,提高黨建工作的預見性,提高做好黨建網絡教育工作的能力,推進高校黨建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
[ 參 考 文 獻 ]
[1] 陳虓,郭君.改革開放以來高校黨建工作的成功經驗及啟示[J].學理論,2013(08).
[2] 楊善玲,馬超.教育發展方向的把握與高校黨建工作的展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2(07).
[3] 高偉,陳明華.略論互聯網對高校黨建工作的影響及對策[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2(02).
[4] 屈朝霞,蘇麗.高校黨建工作“五位一體”長效機制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5).
[5] 查振華.網絡新媒體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理論導報,2010(08).
[6] 王炳林,方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政黨的理論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
[7] 龔春明,萬寶方.基于社會管理創新視角的高校黨建工作模式新探[J].臨沂大學學報,2013(02).
[8] 鄒紅美,李民生.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探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07).
[9] 劉勇,王智勇.探索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創新的路徑——在培育現代大學制度的視野中[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8(S1):151-152.
[10] 楊建軍.高校黨建科學化:理論制度方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2).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