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雪冰+于德剛++張文
[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涵會隨著社會環境以及歷史條件的不斷變化而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的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有利于大學生核心價值的培育,有利于大學生中國精神的弘揚,有利于大學生能力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內涵;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2-0069-02
一、前言
2013年3月,習近平在中央黨校80年校慶時講到:“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孔廟之行,習近平同志直言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要求“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得尋求一種新的思想道德價值信仰,而這種價值信仰既要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又要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一致,所以從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求這種思想道德價值信仰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十八大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與習總書記倡導的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背景下,我們積極探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將顯得尤為重要。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為此,張岱年、錢遜、羅豪才、楊翰卿、李保林等學者從內容、范圍、功能、特征等方面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李宗桂教授對此進行了總結和概括,詳盡闡述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他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具備的特征是:反映中國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夠鼓舞人們前進,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中國文化的建設中,都具有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具有民族文化認同功能;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穩定性;是中華文化的活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他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精神所在、氣魄所在,是體現民族精神的價值內涵。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涵會隨著社會環境以及歷史條件的不斷變化而變化,張耀燦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的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在我國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歷史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應以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基本原則,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促進大學生和諧發展為基本內容。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具體內涵經歷了一個不斷豐富與發展的過程。東北師范大學李忠軍教授將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涵概括為“新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核心價值,有中國精神,有能力素養”。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培育“新四有”的當代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其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
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就是要讓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念,同時也要樹立個人成長成才的堅定信念。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理想信念的民族,具有遠大抱負、為理想舍生取義的文化源遠流長,而這正是塑造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指明燈。例如,孔子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云:“無憤憤之志也,無昭昭之明”;墨子云:“志不強者智不達”;諸葛亮云:“志當存高遠”;曹操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些都是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堅持,而發揮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塑造大學生高尚的個人理想信念,提高其內在修養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而且還可以塑造其追求和諧的社會理想信念,培養其強烈的愛國情懷及高尚的入世精神。通過傳統文化的引導,學生能夠自覺將個人理想信念與社會理想信念進行統一,從而積極探索實現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大學生核心價值的培育
大學生核心價值的培育就是要讓學生樹立共同的價值標準,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崗、敬業、誠信、友善。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正是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的不二法寶,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與“多元一體”的思想結構,而這正是克服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寶貴財富;其次,孔孟思想中著重提出了“重義輕利”的價值追求,這能夠很好地避免當代大學生功利化的價值取向;再次,“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天下為公”等思想理念無不闡述著以社會群體為本位的價值理念,這種以國家和民族為重的集體主義思想能夠讓學生理清自己的價值標準,從而使我們的國家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后,“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的“知行合一”的文化氛圍,能夠很好地克服當代大學生價值認知與價值實踐的沖突,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思想意念與實際行動相統一。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大學生中國精神的弘揚
中國精神是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首先,愛國主義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永恒的主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直接體現了其活的靈魂,這種民族精神包含了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內涵,它寓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源遠流長,使中華民族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也讓本民族的每位成員都對民族存亡有著崇高的責任感;其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提供思想源泉、方法之基、環境支撐與價值引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辯證精神,處處充滿著“求變”思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創新提供了學習、思維與實踐的科學之法;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健康,促進人與社會、人與環境和諧共處,這些都為創新提供了環境支撐;追求責任、倫理、道德為價值標準的創新本質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
(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大學生能力素養的提高
能力素養是指道德素養和文化素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德”和“才”,其中“德”是“才”的尺度規范,“才”是“德”的知識技能支撐,二者不可偏頗。“德”就是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德,例如忠、孝、誠、信、禮、義、廉、恥,溫、良、恭、儉、讓等;“才”就是要掌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人類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知識,并能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由此才能做到“德”與“才”兼備。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反映了德行修養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所在,所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對大學生“德”的培養至關重要;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鼓勵著我們不斷克服各種困難,發憤圖強,掌握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本領與技能,吸收一切文明的知識成果為我所用,為社會所用。
[ 參 考 文 獻 ]
[1]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2] 邵漢明.中國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M].臺北:水牛出版社.2008年.
[4] 李宗桂.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2013(11):35-39.
[5] 李忠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新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2):96-101.
[6] 俞思念,陳沛岳. 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意義[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23-128.
[7] 王寒娜.淺談理工科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 [J].高等教育,2014(1):187-188.
[8] 焦艷,黃琳慶.淺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4):152-154.
[9] 王亞萍,洪佳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作用[J].科教導刊,2014(7):78-79.
[10] 張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科教文匯,2013(12):13-14.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