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佳
摘 要:名譽權屬人格權的一種,是民事主體所享有的一項重要權利。近年來,有關于名譽權侵權案件不斷增多,因此應對名譽權的保護進行深入研究,以期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彰顯法律對于人性的關懷。
關鍵詞:名譽權;侵權責任;精神損害賠償
名譽權是指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就其自身屬性和價值所獲得的社會評價,享有的保有和維護的人格權。名譽權是一種人格權,具有絕對權的性質,其基本內容是保有和維護自己的社會評價不受到侵害。
一、侵害名譽權的構成要件
(一)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根據《民法通則》第101條的規定,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具體表現為侮辱和誹謗等行為。侮辱是指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貶低他人人格。侮辱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言語侮辱或是文字侮辱。侮辱不要求在公開的場合進行,也沒有程度上的限制,只要使特定人的名譽造成了損害,社會評價降低,就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誹謗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誹謗行為的本質特征是捏造虛假事實并予以傳播。誹謗只能是通過語言來進行,它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但必須是用語言來表達。誹謗也沒有程度上的要求,不要求情節嚴重,只要有誹謗行為,而行為又給他人的名譽造成損害,就要承擔民事責任。
(二)損害名譽的行為必須指向特定的人
名譽侵權的被侵害人是特定的人,它是社會對特定人的評價,他與特定人的人身不可分離,構成對某人名譽權的侵害,那么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一定是針對特定人來實施的。
(三)主觀過錯
名譽權侵權要求侵權人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或過失。不論故意,還是過失,只要加害人有過錯,并在客觀上造成了對他人名譽的毀損,加害人就應承擔名譽侵權的法律責任。
(四)行為人的行為為第三人所知悉
名譽權受到侵害,其結果就表現為受害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只要我們確定了第三人已經知悉,就可以確定侵權人的行為已影響了受害人以外的人,就可以成立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二、侵害名譽權的抗辯事由
侵害名譽權的抗辯事由具有一般包括:
(一)內容真實
在一般情況下,只要行為人能證明自己的主要言詞是真實的、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的,就可以不承擔侵害名譽權的責任。但是,我們還要注意,如果發生侵害名譽權與侵害隱私權的競合,則不能以此作為抗辯事由。因為隱私具有特殊性,它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集體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人格權,①故在侵害名譽權與侵害隱私權的競合時,內容真實不能侵權人的抗辯事由。
(二)受害人同意
受害人同意是免責事由之一。受害人的同意是指受害人事先明確做出自愿承擔某種后果的意思表示。有了受害同意的意思表示,即使行為人的散布了不真實的事實也不構成對名譽權的損害。但這種受害人同意必須事先做出,必須是受害人本人自愿做出,同時還不能損害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三)正當權利的行使
正當行使權利是指根據法律的授權或有關規定,在必要時因正當行使權利而有損他人的名譽。②正當行使權利的行為不但要有合法的授權或有法律依據,而且還以行為是必要為前提。如公民依據法律規定,向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該行為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失實或不當,但只要不是惡意的陷害或誹謗,都不能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四)正當輿論監督
所謂的輿論監督是新聞工作者以及其他人依法通過新聞媒介發表評論,對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等方面進行的批評監督。③為披露不法行為和不正當的行為,新聞報道和評論只要主要事實真實,而個別細節上有失真實或用詞造句不當,不能認為構成侵權。但如果是故意的貶損他人人格,或是捏造虛假事實在媒體上傳播,造成他人社會評價降低,則要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三、名譽權侵害的救濟方法
名譽權受到侵害,被侵權人可以依據侵權責任法之規定,請求侵權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以及賠償損失等。因損害可能是財產上的損害,也可能是非財產上的損害,可以采取不同的救濟途徑。
(一)財產損害賠償
侵害名譽權造成財產損失,被侵權人可以依照《侵權責任法》第20條之規定獲得賠償。《侵權責任法》第20條明確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按照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賠償;被侵權人損失難以確定,侵權人因此獲得利益的,按照其獲得的利益賠償;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被侵權人和侵權人就賠償數額協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賠償數額。”這里的人身權益,當然地包括名譽權。被侵權人可以據此就所受財產上的損害提出賠償請求。
(二)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賠償是受害人因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受到損害或者遭受精神痛苦而獲得的金錢賠償。④《侵權責任法》第22條明確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據此,在名譽權受到侵害,造成受害人嚴重精神損害時,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關于嚴重精神損害的界定,目前還沒有相關的司法解釋,司法實踐中,關于“嚴重”我們應該理解為不可容忍之損害。至于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并沒有明確的標準,所以同一案件,各級法院判定的精神損害賠償金額,往往差距很大。⑤在司法實踐中,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時可以考慮侵權人的主觀狀態、被侵權人的受損害程度和遭受的痛苦等情形。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注釋本,法律出版社,第3頁。
②王利明、楊立新主編:《人格權與新聞侵權》,中國方正出版社[M],1995年10月,第351、352頁。
③王利明、楊立新主編:《人格權與新聞侵權》,中國方正出版社[M],第330頁。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注釋本,法律出版社,第21頁。
⑤許成發:《對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建議》[J],福建法學,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