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平++周芬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本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長豐縣城鄉統籌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城鄉統籌;發展問題;解決對策
城鄉二元結構是困擾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課題組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長豐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城鄉統籌突出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旨在為破解我縣城鄉統籌發展難題提供一些參考性思路。
一、長豐縣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情況
(一)基本縣情
長豐縣是合肥市北鄰的市轄縣,1965年建,總人口80萬。地處江淮丘陵北緣,自然資源比較貧乏,是比較典型的農業縣,過去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十二五”以來,長豐縣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思路,堅持快抓實干,縣域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發展,先后成為全省十快縣、十佳縣、十強縣、全國中部百強縣。
(二)主要做法
1.統籌發展理念。作為合肥的近郊市轄縣,在發展理念、發展意識上,始終與合肥市同頻共振、全面統籌。
2.統籌規劃布局。緊跟合肥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科學制定城鄉統籌發展規劃。合肥市“141”城市發展戰略提出后,迅速啟動完成合肥北部組團發展規劃,為北城新區的建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3.統籌基礎設施。按照統一規劃、適度超前、統籌兼顧、確保重點的原則,統籌城鄉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
4.統籌項目推進。借助北城新區的地域優勢,在產業發展和項目推進上主動融入合肥。按照合肥的產業分工,積極推進工業、農業以及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向長豐縣轉移。
5.統籌社會事業。教育上,按照“優先發展、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方針,大力實施中小學標準化工程;醫療上,大力抓好城鄉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文化上,加快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建成1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
6.統籌資源使用。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計其功、捆綁使用”的原則,整合各類資金,各級財政安排的發展資金全部納入整合范圍,在此基礎上把資金集中投向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和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形成“各炒各的菜,共辦一桌席”的局面。
經過多年的努力拼搏,城鄉統籌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工業化進程加快,城鄉面貌顯著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
二、長豐縣城鄉統籌發展存在問題
(一)城鄉建設發展不平衡,農村公共配套服務落后
全縣城鄉建設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差距較大,農村居民在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方面享受的公共服務明顯低于城鎮,一些偏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農村綜合環境差。
(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難
2014年較2013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大,由于受到各種因素制約,農民收入仍主要靠打工和傳統種養業,增收渠道相對單一。特別是一些農村殘疾、五包等弱勢群體,長期處于貧困狀態。
(三)集鎮規模小、發展不足,對周邊農村帶動能力差
長豐城鎮規模總體偏小,綜合實力不強,城鎮發展相對緩慢。縣城水湖鎮常住人口不足8萬人。現有的14個城鎮中,除南部雙墩、崗集鎮以及中部下塘鎮有一定規模,其余鄉鎮集鎮規模總體偏小。一些小企業效益差,僅能維持生存,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吸納能力較小,影響了城鎮化的發展。
(四)城鄉居民市場化觀念差異大,農民總體文化素質不高
我縣目前農村人口占全縣人口的60%左右,46萬農村人口(除去外出務工)的科技、文化等素質都不高,市場化觀念不強。這些都嚴重制約著我縣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三、長豐縣城鄉統籌發展解決對策
(一)以科學規劃為引領,著力構建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
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主動對接合肥市總體規劃,堅持頂層設計、全域規劃的理念,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編制北城新區總體規劃,做到布局上功能分區、產業上三產融合,為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提供新的平臺和空間。統籌編制美好鄉村建設規劃,推進城鄉總體規劃與產業發展、土地利用、交通發展、公共服務等規劃多規銜接。
(二)以產業發展為重點,著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一是抓主導產業規模擴張,通過穩糧、優果、強畜、擴菜,發揮比較優勢,做大規模,提高效益;
二是抓產業發展政策支持,對國家各項惠農強農政策加以有效整合,引導項目資金、技術優勢與農村資源相結合,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推動城鄉產業融合。重點發展雙鳳、雙墩現代建材、食品加工、現代物流產業,崗集汽車配件產業,吳山電力電器產業;加強與新站區合作,打造三十頭新型平板顯示產業。
(三)以重大項目為載體,著力推動城鄉建設同步進行
按照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新要求,抓好城鄉統籌發展規劃,與國土整治等規劃有機結合起來。當前,要以項目為依托,重點抓好雙墩、崗集鎮等老集鎮的改造,加快中北部鄉鎮小城鎮建設。
(四)以深化改革為動力,著力解決城鄉發展體制機制障礙
一是抓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確權登記工作,推動農村產權要素實現市場化配置。二是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揮村鎮銀行,小額擔保公司、農業保險公司等作用,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搭建政策性投融資平臺,廣泛吸引社會投資參與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實踐。三是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引導非農產業和農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轉移,逐步滿足符合條件的農村人口落戶需求,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五)以民生改善為根本,著力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是完善縣鄉財稅管理體制。深化縣鄉財稅管理體制改革,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重點加大對義務教育、合作醫療、養老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增強縣鄉兩級公共服務能力。
二是建立覆蓋城鄉的就業、社保、救助等保障體系。重點是抓兩頭、帶中間,實施“兩心”工程,就是一頭抓好青少年,實施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放心工程”,一頭抓好老年人,實施關愛空巢老人生活的“安心工程”。帶中間,就是加強對城鎮低保家庭、被征地農民和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幫扶。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居民醫療保險體系,實現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全覆蓋。積極做好農村低保工作,實現應保盡保,并逐年提高標準。重點解決好在城鎮化和工業化過程中的失地農民保障問題。加快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引導農民轉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