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雯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1)
?
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復興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比較研究
胡惠雯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1)
摘要:原始人第一件打制石器的出現就標志著工藝美術由此而誕生。在以后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工藝美術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18世紀后半葉蒸汽機的發明預示著工業時代的來到,改變了工藝美術的主導地位,機器代替了以人力為主的手工業。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但在19世紀末英國生產上選擇拒絕機器大生產而提倡手工藝,與我國現代選擇傳統手工藝復興有異曲同工之處,當今的中國已是工業大國,對于中國具有悠久傳統的手工藝不應該拋棄,但如何與工業時代結合起來,發展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必要性,本文通過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比較研究來做出回答。
關鍵詞:工藝美術運動;傳統手工藝;復興;可持續發展
(一)19世紀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歷史背景。
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簡稱手工藝運動,最先掀起起于19世紀后半葉的英國,最初主要是設計行業的一場革命,針對由工業革命大生產而引發的房屋建筑、室內裝潢,以及手工藝制作等設計水準下降所帶來的問題思考。手工藝運動在英國的發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運動發展的初期,主要發生在思想領域,理論倡導者拉斯金;第二個階段是運動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時期,也是運動發展的高潮階段,以莫里斯為代表用大膽、簡潔和巧妙的設計征服了維多利亞后期的矯揉造作的設計風格;第三個階段工藝美術運動后期,是以阿什比等將手工藝運動擴散到世界各地的階段。手工藝運動與工業革命關系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時序的發展,既從最初的理論排斥,到后來的接受,再到最后的工藝與工業生產的結合。
(二)工藝美術運動初期。
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當時也只有英國具備工業革命發生的條件。英國資產階級依靠強大的武器裝備和殖民野心擴大疆土,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帝國,為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與原料,為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時統治階級想炫耀下本國的工業的成品,于是在1851年舉辦了世界博覽會“水晶宮”,邀請世界世界各國拿出自己國家的工業產品,在大眾的眼里,這場世界博覽會中還是讓大家大開眼界,這時只有一個人看完覺得非常失望。英國作家、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他對博覽會里所展出的簡單粗陋和繁瑣的裝飾極為不滿,尤其是對那種脫離生活的裝飾非常厭惡。他通過演講、撰寫文章和著作來倡導英國工藝美術運動,闡述自己的設計主張。拉絲金主張藝術與工藝、藝術與技術相結合,提倡藝術家應該向大自然學習和藝術設計大眾化得社會主義理性等,對英國乃至世界工藝美術美術運動的興起與發展都起到積極得、進步的推動作用。特別是他的藝術設計思想和理論直接影響了威廉·莫里斯和他領導的英國工藝美術的興起與發展。工業革命避免不了帶來產品的大批量生產,雖然工業革命下產品效率大大的提高,降低成本,擴大銷售額。卻使的產品千篇一律、粗制濫造毫無設計感,與歷史悠久的手工藝所做的產品質相比相差甚遠。
(三)工藝美術運動的高潮時期。
產品質相比相差甚遠。工藝美術運動的高潮就不得不提一個人,威廉·莫里斯,他被設計界尊稱為“現代設計之父”是工藝美術運動的實踐者。莫里斯不僅是一個杰出的畫家而且也是一個設計師,從小就很喜歡大自然,沉醉與英國的傳統手工藝、中世紀哥特式藝術設計,促使他從事藝術設計的直接原因是來源與拉斯金的思想。莫里斯運用自己的才能,開設了第一間建筑設計事務所,在英國郊區買了一棟房子,就是著名的“紅房子”,請好友菲利普·韋伯設計房子,其平面根據功能需要布置成L形,墻面采用紅磚本來顏色,不加粉刷和裝飾。“紅房子”設計大膽拋棄了傳統建筑貼面裝飾特征,而表現初材料本身的自然屬性,體現出“田園牧歌式”的情調。它簡樸的外觀造型,極富戲劇化的色彩,把功能、材料與藝術造型結合起來的設計創新,被稱為“高尚的維多利亞哥特式”建筑樣式,因此“紅房子”也成為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最早的建筑實體之一。后來的設計師紛紛效仿莫里斯,將工藝美術推向高潮。
(四)工藝美術運動后期的反思。
阿什比、沃塞為代表,將手工藝運動擴散到世界各地到的階段。手工藝運動與工業革命關系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時序的發展,即從最初的理論排斥,到后來的接受,再到最后的工藝與工藝的結合。以歷史發展的動態來看,手工藝運動是西方美學發展歷史上重要的一座橋梁,是溝通前后時代的藝術風格和品味、撥正由于社會經濟發展而造成文化藝術與生活斷裂的關鍵一環。工業革命雖重要,倘若想要聯系社會普通的家庭生活來談工業革命的影響,那么手工藝運動則是不得不提到的一個重要環節。手工藝運動與工業革命錯綜復雜的關系,讓19世紀末世紀初英國社會的審美發生了翻天覆地得變化。
(一)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歷史背景。
[33] David E. Sanger and Jane Perlez, “Giving China A Void to Fill,”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 2017.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國之一,中國是一個從不缺歷史的國家。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上都有很大的成就。中國有四大發明,一直以來我國人民以此為的驕傲,而這些與傳統工藝有著直接的關系或者可以理解為就是工藝文化的一種產物。中國工藝美術史從舊石器時代第一件打制石器的出現就開始了。在歷經無數個朝代的更替過程中,工藝美術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古代到現代的傳統手工藝一直是以口述相傳和傳內不傳外的方式流傳下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工藝會隨著科技技術的提高,時代的需要以及外來文化的傳入不斷完善著。手工藝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歷史長河中,工藝美術作為各個朝代主要的經濟財政來源及對外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交流的媒介,起到了重要作用。工藝美術產品如青銅器、陶瓷、絲綢、刺繡、金銀器、玉器、漆器等通過陸路貿易、海上貿易——“絲綢之路”等途徑輸往世界各個國家與地區。
(二)中國工藝美術起源與本質。
在中國古時,工藝美術的含義是指有含藝術價值的手工制品。其生產形態和手工業一樣,文化性質則屬于造型藝術。
“工藝美術”這一名詞是在新中國左右才從歐洲引入的,但它涵蓋的很多種類的產品卻是最早的藝術創造。可以追溯到從新石器時代,除了基本特征石頭制作的工具外,還包括制陶和紡織的出現。這些舊石器時期的物品我們可以了解到祖先卓越的藝術才華,不僅具有實際的功能作用并且還加以美觀。例如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期中國繪畫、雕塑等純藝術還未出現,就已經有在工藝品上裝飾,我們可以大致確定在中國的原始社會,工藝美術比美術更為成熟輝煌。
(三)古中國工藝美術發展歷程。
但還是有些許文人注意到手工藝的特色,把它總結起來,供后人來學習借鑒。
例如春秋時期末年,齊國官府工匠所記載有關工藝的書籍《考工記》,也是中國第一部工藝專著。在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是一部有關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總結了各個生產領域的知識。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于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地生產力狀況。
中國手工藝的歷史與我國的社會性質、經濟狀況、文化是共同進步的,我國的傳統手工藝風格帶著非常鮮明的民族性質。傳統手工藝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與技藝的結晶,當之無愧的是國粹。
(一)中國傳統手工藝現狀。
1.傳統手工藝的市場。
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社會形態,從農業時代走向了工業時代。手工藝慢慢不再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形態,大批量的工業生產代替了手工業的生產方式。現代工業沖擊給手工藝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一直以來傳統手工藝都是需要“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等條件的限制,往往一件作品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經歷才能夠完成,而機器生產就不同,一件制品經過批量化生產之后,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大大的節約了成本,精美的作品大眾都能消費的起了。導致手工市場日益減少主要緣由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農業時代傳統手工藝從封建社會制度到社會主義制度,社會階級階層不再有貴賤了,工藝品也不受階級限制。另一方面,西方的工藝品不斷的輸入中國,受到人的歡迎,占領了大城市的市場,這樣一來中國傳統手工藝必然會受到排擠。而且,它們是活著的不象故宮博物館里的藏品們,精美絕倫,但是,制作它們的人已逝去,工藝已失傳。
2.對傳統手工藝品的認識。
傳統手工藝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高檔品,既有觀賞性又有收藏價值,另一類則屬于具有實際用途的實用品,服務于大眾。在封建社會,主要是帝王所享用或者是獎賞達官貴人,是極少人所擁有。清王朝后,越來越多富商地主對高檔工藝品的喜愛,使得高檔的工藝品收藏價值日益提高,而普通的工藝品無人問津。這樣使得傳統手工藝發展的不平衡性。手工藝是一個活態的,不應只限制于在收藏。
3.手工藝難以與時具進。
近代中國傳統手工藝發展的非常緩慢,在這個金錢至上節奏飛快的社會里有多少年輕人愿意靜下心來做一件工藝品?幾乎沒有,而那些老手藝人也年事漸高開始放下手中的手藝了,不是不愿意教而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到大城市里面去找夢了。
(二)中國傳統手工藝可持續發展性。
19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機械化批量化大生產迅速的占領了主市場。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倡導者莫里斯有著強烈的“烏托邦”思想,他看到工業化下的弊端,積極提倡復興歐洲中世紀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反對大機器生產,片面地懷舊思想精神,無法改變工業化,試圖逃避等。是不切合實際社會發展規律和客觀社會生產生活的,在某些方面是不可取的,最終19世紀的工藝美術運動還是沒有抵抗住工業化下的批量化生產。工藝美術運動與我國的手工藝復興有許多不同之處。:1.工藝美術運動完全提倡手工藝術,反對大機器生產,我國復興手工藝不反對大機器,而是手工藝與機器結合。2.工藝美術運動推崇中世紀哥特式藝術,我國復興是力求傳統手工藝風格與時代的風格結合創新。3.工藝美術運動藝術設計面向大眾,面向廣大勞動人民,我國復興現在顯然是無法做到手工藝做主導地位,手工藝品的設計面向大眾的,只是現在的大眾無法做到只用手工藝品,很多方面工藝品作為紀念品、收藏價值等。但我們可以從其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中挖掘藝術與設計的創作動因,積極進行現代設計革新的思維方式方法,來促進當代與未來中國把外來文化藝術、藝術設計與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藝術設計結合起來發展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
傳承應該是人類不斷發展的自然規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當客觀的認識到傳承背后的傳統文化美德,對于未來以及所處社會的發展,傳承都具有普遍而積極的意義。要想我國成為一個文化大國,如果不去了解古人的歷史,難以進步,難以創新。現實中找問題,歷史中找答案。天空需要研究,地洞也得研究。地洞尋回歷史,天空展望未來。有歷史才完美,有未來才想的開。
因此,復興中國傳統手工藝,應積極面對,借鑒19世紀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經驗,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出有中國特色的手工藝復興之路。使中國再次成為世界上的文化大國。
參考文獻:
[1]尚剛,天工開物—古代工藝美術[M].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7.
[2]鄭立君 鄭筱瑩,現代藝術設計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3]諸葛凱.山西寺觀壁畫新證[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尚剛(宋)著,俞劍華譯.宣和畫譜[M].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5]李淞.中國傳統手工藝的蛻變與再生[C].論壇 Forum 2006年12月第一期.
[6]李曉岑.中國手工藝復興?[C].北京:自然辯證法通訊,2013年12月第35 卷 第六期
[7]徐藝乙.手工藝的傳統—對傳統手工藝相關的知識體系的再認識[C].裝飾 2011年第8期.54頁
[8]姚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手工藝傳承與發展探析[C].江蘇:maga ne,121頁。
指導教師:王金玲。
作者簡介:胡惠雯,1990年12月07日生,女,漢族,籍貫:湖北省,學校:華南師范大學,學位:碩士;研究方向:美術與設計關系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38-02